兰州理工大学美丽中国实践团经过多方了解与打听,终于联系到“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防沙治沙英雄”石述柱老先生,并与石老约定于上午9时,前往家中进行采访。
石述柱老先生是民勤县薛百乡宋和村人,生于1936年,现年83岁,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至1963年,先后担任宋和大队团支部书记、民兵连长、副大队长、大队长、党支部副书记,1963年至1999年任村党支部书记,2001年8月任宋和村综合治沙示范区管委会主任,2005年2月任民勤县人民政府治沙顾问。他也多次荣获省、市“造林绿化模范”、“造林绿化先进个人”、“优秀党支部书记”、“优秀共产党员”、“十佳公民”等称号;被国家绿化委、中宣部、人事部、国家林业局联合授予“全国十大防沙治沙标兵个人”荣誉称号;2005年5月1日,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图为石述柱老人获得的部分证书 孙志勋 摄
我们在石老所住廉租房楼下遇到了刚刚锻炼回来的石老,初见石老,在其年迈的身影中看到一股顽强的精气神。一身普通的工装让他在人群中显得格外普通。随即,实践团队一行四人在老人的带领下,来到了住所门前。在上楼途中,老人询问我们是不是走了很多冤枉路,并不停地说着这个小区地处偏僻。在这短短的几句话间,因采访“全国劳模”而产生的紧张荡然无存,接踵而至的是发自内心的敬佩与一种亲切感。
在石老的带领下,负责采访的实践团成员走进了石老的家中。家中的器具十分简单,谁能想到一套一室一厅的房屋里,竟住着一位全国劳动模范。简单的几句寒暄之后,队长便开始了这次专访。
图为石述柱老人为队员介绍自己获得的勋章 孙志勋 摄
图为国家领导人接见石述柱老人的合影 孙志勋 摄
图为老人和采访人员进行交流 孙志勋 摄
在采访中,实践团采访员问到石老当年治沙的原因,石老说道:“当年民勤是被风刮穷的,被沙压穷的。百姓吃不上,穿不上,所以就坚定信念要把民勤的沙,给治住!”除外,石老先生也谈到了当年治沙时遇到的困难——生活上的困难、设备的落后、周围村民的不理解。但石老先生并未就此止步,而是愈发坚定信念,把治沙这件事,坚持到底。“豁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是石老先生在入党时许下的誓言。
当询问到石老先生对民勤县开展治沙防沙事业的看法时,石老先生有力地说道:“民勤县27万人民要一代又一代地把防沙治沙事业做下去!”
除此之外,采访员也问到石老先生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一些期望,石老先生说:“现在的大学生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都是以后建设国家的人才。大学生要多学习一些科学技术,要学习科学的方法,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压沙治沙。要用学到的知识来把沙压住,把祖国建设的更好!”
两片沙漠,一个人,半个世纪,石述柱老先生为了能使家乡民勤脱离风沙的侵害,为了家乡人民能够吃饱穿暖,把自己的大半辈子奉献在了茫茫大漠。从1955年至今,从村团支部书记到民勤人民政府治沙顾问,石老先生用成绩证明了民勤人民治沙的效果,用行动证明了民勤人民治沙的决心。
石老先生夫妇都说道:“一代一代的民勤治沙人,都是从小在父母的怀抱中接触到治沙事业,再从环抱中把这个伟大的事业传递给下一代,这就是民勤人的传承!也是民勤人的骄傲!”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石老夫妇合影 孙志勋 摄石述柱老先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数十年年如一日,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精神,成为永远摧不垮、吹不倒的丰碑,矗立于风沙前沿,成为捍卫民勤生态安全的强大精神支柱,成为全县人民推进防沙治沙事业、建设生态民勤的强大动力。勤劳的民勤人民在石述柱精神的感染下,坚持不懈地开展防沙治沙工作,将昔日风沙肆虐的茫茫沙漠变成了绿波荡漾的田园乐土。目前,全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222.81万亩,发展特色林果30.96万亩,实施退耕还林工程31.43万亩,完成工程压沙37.13万亩,在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建成长达300多公里的防护林带,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7.8%提高到2012年底的12.08%,荒漠化程度由极重度向重度、中度和轻度发展,一个林茂粮丰、绿树成荫、风景秀美、瓜果飘香的绿洲新城,正在西部风沙线上崛起。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1101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