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大美秦岭 共筑绿色鹮乡”朱鹮栖息地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一、实践团队:
陕西理工大学“保护大美秦岭 共筑绿色鹮乡”秦巴卫士赴洋县社会实践团
二、实践主题:
“保护大美秦岭 共筑绿色鹮乡”
三、实践时间:
2019年6月29日——-2019年7月15日
四、实践背景:
朱鹮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东方宝石”之美誉。自1981年在陕西洋县重新发现7只朱鹮后,中国政府先后采取保护野生种群、开展人工饲养繁殖和建立异地野生种群等一系列拯救性保护措施,使朱鹮种群数量得以恢复和壮大。因为朱鹮的保护繁衍,位于秦岭南麓的洋县被誉为中华大地一方净土。为了给朱鹮提供更加有利的生存环境,当地政府建立朱鹮保护站、救护饲养中心、自然保护区,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作为秦岭四宝之一,它的家乡洋县已成为陕西唯一、全国首批“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和“全国朱鹮生态保护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朱鹮的保护意识、生态示范家喻户晓,朱鹮已经成为洋县、汉中乃至陕西的一张绿色名片。本次实践活动旨对陕西汉中朱鹮国家自然保护区为核心进行朱鹮栖息地生态环境的调研与考查,通过对洋县朱鹮生态园和秦岭保护区核心区域实地考察、入户走访、政府访谈、科普宣讲等多种形式,开展朱鹮栖息地生态环境保护与调研,形成调研报告、访谈录等,将优秀的保护经验进行更广泛的科普宣传,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朱鹮的保护工作当中来,争当秦岭环保卫士,扩大保护区和朱鹮保护对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五、实践目标:
1.形成包括实践调研报告、项目总结、生态纪录片、环保宣传手册等在内的调研成果。
2.分析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给出相关建议,提交至相关政府部门。
3.通过科普讲解宣传、交流会等扩大环境保护的影响力。
4.激发实践队员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队员对大自然的敬畏心,进而促进更多的人关注自然保护。
六、实践内容:
1. 完成对朱鹮保护区生态调研,掌握朱鹮的数量、种类和分布,并形成详实的记录。
2. 绘制朱鹮保护区的绿地图,通过立体水体图、图片展、保护手册等形式,向当地民众宣传朱鹮保护常识。
3. 在保护区附近村庄开展环境教育课堂。
4. 完成对周边村镇的走访工作,结合生态调研结果形成《朱鹮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调研报告》1 份,并且完成纪录片的摄制工作。项目后期,形成《项目总结报告》、文集和项目纪录片。
5. 带领队员深入秦岭保护区核心区域,了解红外相机布设及野生动物监测,体验保护区工作者野外工作的艰辛。增进对保护区动植物的了解,激发队员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队员对大自然的敬畏心,进而促进更多的人关注朱鹮保护。
七、实践结果:
(一)多舛的命运
经查阅得知,古今中外,朱鹮与它分布地区人类共享同一环境,所以朱鹮生存地部分群众时常仅以一些表象传说朱鹮糟蹋庄稼,猜测朱鹮的害性;亦由于科普宣传教育滞后,没能让群众全面深入了解朱鹮的食性到底是什么,所以形成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大众的舆论没有向着公正和有利于朱鹮生存方向发展。就日本能登地方为例,在上一世纪上半叶,因朱鹮喜欢在稻田觅食,日本一些地方农民总认为它踩踏了秧苗,损害农作物,朱鹮被认为是“害鸟”,加之朱鹮肉可食用,羽毛能作鱼漂,加之日本在明治时代曾一度放松禁猎规定,朱鹮首当其冲成了大肆捕杀的对象。直到1934年日本政府将朱鹮作为“天然纪念物”加以保护,朱鹮才得以生存喘息,然为时已晚,日本本土朱鹮种群最终走上灭绝。在中国,50年代时朱鹮因个体大、颜色鲜艳常遭捕杀,加上农药使用、环境恶化等因素影响,使得朱鹮渐渐消失。自1981年重新发现朱鹮以来,朱鹮得到政府和民间的保护。但同样由于朱鹮在稻田觅食,社区居民误认为朱鹮踩踏了秧苗,导致刚栽上的秧苗漂秧死亡,引起少数群众不满,更有部分村民认为朱鹮吃庄稼,从而私下认为朱鹮是“害鸟”,加上朱鹮栖息的个别林木因多种原因枯死和一些养殖业者认为养殖的鱼苗成为了朱鹮的美食,给自己带来了经济损失等因素叠加,给朱鹮蒙上了一层说不清道不明的身份,使可爱的 朱鹮“蒙冤受屈”,保护区也经常接到村民报来的农作物受损的报告,这直接影响了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朱鹮生活习性解析
朱鹮是湿地鸟类,是与人类生产生活相伴生的自然物种。目前鸟类图鉴中描述朱鹮属涉禽,留鸟,是鹳形目鹮科鸟类。其主要以小鱼、虾、蟹、蛙、田螺等水生动物和许多昆虫为食,觅食地点常在稻田、河流浅滩或旱地草坡。在水库觅食的朱鹮,只在浅滩区域寻找目标,能捕食到的只是小鱼、小虾或泥鳅。朱鹮喜欢在靠近村庄、农户高大的乔木上栖息、筑巢繁殖。每年的3至7月份为繁殖期,繁殖期结束后集大群游荡活动。朱鹮的伴生鸟类较多,主要以白鹭、苍鹭、夜鹭、池鹭等鹭科鸟类为主,它们具有相同的生活习性。在朱鹮分布区的田间地头,朱鹮和这些伴生鸟类常混群在一起觅食或栖息,共同筑起警戒防御团体。朱鹮与这些鹭科鸟类除共同捕食湿地内小鱼、小虾等生物外,昆虫类亦是它们的美味佳肴。
每年1-6月,朱鹮处于越冬和繁殖期,主要觅食于水田、河流等滩涂湿地,6月中旬幼鸟陆续出飞,这一阶段朱鹮主要于稻田中觅食。通过分析,繁殖期朱鹮20%的食物是能量较高的泥鳅、鳝鱼、小鱼等,80%来源于在稻田中捕捉的各种昆虫的幼虫、小型甲壳类软体动物。经朱鹮食物调查,朱鹮觅食的昆虫幼虫主要有甲壳虫、黄腰斑虻、水虻、长脚蚊成虫、稻大蚊幼虫、虻幼虫、黑步行虫、半翅目、十脚目、三化螟、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苞虫、稻飞風、叶蝉、稻蓟马、稻椿象、稻蝗、黏虫、铁甲虫、斜纹夜盗蛾、稻摇蚊、潜叶蝇、稻螟蛉、负泥虫等,这些均为危害农作物的长发性害虫幼虫。夏季稻田封垄后, 朱鹮虽然不能进入稻田觅食,但常常穿越田埂,觅食稻田坎边区域各类害虫。即是在寒冷的冬季,朱鹮常常漫步冬水田,特别是在水稻二化螟严重的田块中。调查发现朱鹮在稻茬中的啄食吞咽动作频次较高,并发现稻茬中的二化螟越冬幼虫数量较多。在朱鹮游荡期,朱鹮在旱地觅食,食物种类主要是蝗虫、蟋蟀、蝼蛄、地老虎幼虫等。
(三)“吉祥鸟”带来的好运
37年前,朱鹮因洋县良好的环境拯救保存了世上绝无仅有的这一珍稀物种,洋县也因发现了朱鹮而闻名东亚各国;37年后,洋县因保护朱鹮依然享誉全国。朱鹮保护带给洋县的是“绿水青山”,使洋县坐拥了“金山银山”。援引洋县人民政府2018年6月发布的信息,洋县朱鹮生态有机产品区域品牌价值由2016年的44.5亿元上升到2017年70.57亿元。已经注册包括稻米、黑米酒等产品的“朱鹮牌”商标6大类50余种,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个,陕西省著名商标8个,认证有机生产企业26户、有机产品14大类76种13.2万亩,“洋县朱鹮生态有机品牌”成功跻身中国区域品牌价值百强榜。另外,朱鹮带给当地的生态旅游、服务业和观鸟产业也具有强大的市场潜力。
八、实践心得:
从生态文明建设大局出发,着眼长远利益,我认为朱鹮带给当地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这远远大于眼前的付出,我们要增强并更新一个以往的概念,那就是朱鹮不但是一夫一妻的“爱情之鸟”,还是搭建中外友好桥梁的“友谊之鸟”,更是守卫农田的“庄稼卫士”、“益鸟“和带来金山银山的“致富鸟”。总而言之,朱鹮是实至名归的吉祥鸟。我们应该将实践所学知识进行更广泛的科普宣传,在保护区附近及周边村镇开展环境教育课堂,进一步发挥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青年志愿者的力量,促进带动更多的人用实际行动保护大美秦岭,共筑绿色鹮乡。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1182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