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陈宏业 汤悦然 游学成) 7月9日上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建筑与材料工程学院椽承队前往襄阳市绿影壁进行调研。
影壁,也称照壁,是中国古建筑中独有的结构,它与阙、华表、牌坊等小型建筑统称为小品建筑,这些建筑大多在古建筑中起点缀、象征着美好寓意的的作用,除此之外在古代这些建筑上还体现着封建社会建筑等级制度。在礼制的影响下中国古代重视建筑的封闭性和隐私性,当大门打开时,如果没有影壁的设立,门前的行人就可以对院内情况一览无余,在这一点上影壁的设立与屏风的作用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旧时人们认为经常会有鬼魂造访自己的住宅,如果造访的不是祖宗的鬼魂会给宅子的人带来灾祸,而影壁可以让鬼魂看到自己的影子,使他们吓走。而影壁也称萧墙,萧通“肃”有敬肃的意思,在《论语.季氏》中有记载,“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何晏集郑玄曰:“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 由此可见,大臣在觐见君王时在萧墙前整理自己的衣冠和表情,除此之外照壁还有诸多作用。而这次调研对象就是襄阳市绿影壁。
图为襄王府前绿影壁。通讯员 李珂昕 摄绿影壁历史背景:
绿影壁是中国现存四大古壁之一,其位于襄阳城内,是明朝襄宪王府邸前的照壁,于15世纪中叶建成,1642年时闯王李自成攻占襄阳,在襄阳王府登基,次年李自成离开襄阳率兵北上时,放火烧了襄阳王府,王府化成灰烬只有绿影壁存留下来,距今已经有560多年的历史,壁长25.1米,壁高7.1米,壁厚1.72米。全部由石料建成,因为材料的原因影壁显现的是绿色所以被称为绿影壁。
关于绿影壁的调研情况:
材质:
影壁一般可以根据材质分为石影壁、木影壁、布影壁、琉璃影壁和砖影壁。石影壁、木影壁二者比较难以保存,出现很少,砖影壁则比较常见,大多民居都采用的是砖影壁。而琉璃影壁则是在砖影壁外面包上琉璃,北京的九龙壁就是属于琉璃影壁。而我们调研的绿影壁则属于石影壁,石影壁构造要求比较严苛,全部采用石料的照壁较少,而绿影壁则是历经沧桑少数保存下来的石影壁,而且因为石材采用的不同它更是我国保存下来唯一一座绿影壁。全壁采用绿泥矾岩、汉白玉为主要石材构成,因为壁身浮雕雕刻在绿泥矾岩上,整个浮雕显现成绿色因此得名绿影壁。
建筑结构形式:
绿影壁整体造型像一面普通砖墙,可把照壁看成古代建筑的缩影,北宋著名工匠喻皓在《木经》中将房屋分为上、中、下三分,分别为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同样影壁也可以同样分为三分,上分壁顶,中分壁身,下分壁座。队员们也将从这三方面展示调研成果。
“上分”壁顶:
在古代屋顶的选用中首先要遵循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在明代时就有规定从庶民到朝中一品官员不能使用庑殿顶和歇山顶,只能用于宫殿、王府和寺庙等高规格建筑。中国古建筑体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形成了高度的规范性,其中平面为规整的长方形时屋顶选用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和硬山顶,而绿影壁壁身可以看作是一个规整的长方形“建筑”,因此其壁顶也在这几种建筑形式中,而在我们绿影壁选取的是哪种壁顶查阅资料时发现,这四种屋顶的正脊部分是相同的,其端部有所不同,绿影壁端部是由撒头庇面、翼角庇面和两条垂脊构成,而且壁顶整体由四庇、五脊构成,是属于严格的庑殿顶形式。绿影壁整个壁顶都采用的是绿泥矾岩,壁顶的庇面的瓦也是用这种石材雕刻而成,而瓦面采用的是筒瓦屋面的做法。其正脊两边的正吻是两条龙含着正脊两端相对而望,正脊上雕有飞龙来往于两个正吻之间。每条垂脊中央皆雕有一龙张口,其中一条垂脊上龙口吐出三条翔龙作为尾兽,但可能时间较长,壁顶有所损坏也只有一条垂脊如此。整个壁顶采用竖向串联组合,以“三滴水”式呈现。
“中分壁身”:
绿影壁壁身分为三堵,三堵串联,中间高宽,两端相对较低,壁身主要采用绿泥矾岩,中间一堵雕有两翔龙飞于云海之间,争夺照壁正中间的夜明珠。另外两堵则各雕刻一翔龙舞云戏水,四龙皆朝像中间夜明珠,似乎都想要争夺其正中的夜明珠。在照壁巨龙周围则有汉白玉石块围着这三堵照壁的四龙朝珠图案,而且更为精致的是,每一块上都雕有小龙飞舞于翔云之间,资料记载绿影壁上共九十九条龙。而在壁身的两侧和壁身与壁顶相接的地方都雕刻有抽象纹饰,两侧雕刻的是一山立于祥云流水之中,而壁身与壁顶相接的地方的纹饰因为时间久远,有些模糊,雕刻的纹饰无法辨识。在壁的四个棱角都有汉白玉雕刻的柱子,在柱子上端雕刻着简单的斗拱形状,就好似把壁身当做屋身一般。在队员们调研时发现,照壁正中央的夜明珠是没有的,就空缺在那里,而在队员们采访襄阳市文物管理处古建筑科科长刘怀鸿时了解到,对于珠子去了哪里资料上也没有记载,只有当地坊间不可考的传说。刘怀鸿科长就讲解到在珠子还在的时候流传一句话“百人头,千担柴,壁上宝珠取下来”,有个聪明的人挑了一千担柴,人头却不是真正的人头,而是在壁下磕了一百个头。那个珠子就开始松动,被这个聪明的人取走了。虽然绿影壁缺了夜明珠,多多少少有些遗憾,但也多了坊间口口相传的趣味。
图为“二楼戏珠”绿影壁。通讯员 李珂昕 摄“下分台基”:
绿影壁的台基部分采用的则是典型的清式须弥座。须弥座起源于印度,原本是用来安置佛像的底座,但后来被借鉴到中国古建筑,绿影壁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其中的束腰部分则是用龙代替了传统的椀花结带,虽然少了几分细腻,却大大增加了照壁的华丽与威严,同时也恰恰反应了当时襄王的地位之尊贵。还有圭角部分按照清式营制,本应该拥有素线卷云、落特腮等纹饰造型,但可能经历了经历几百年的风雨,已经模糊了。绿影壁的台基具有其他须弥座应有的细腻华丽,而同时也独具特有的庄重,以及石材选用带给人们视觉上的美感,在现存的古照壁中也是独树一帜的。
图为绿影壁台基。通讯员 李珂昕 摄在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历史长河中,照壁作为建筑史上不可或缺的序言,在科技信息化的今天,以自己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向人们呈现明清时代建筑鼎盛时期的雄伟壮观景象,中华特色的石制照壁罕见稀有,照壁的存在,于繁华又浮躁的方今带来一缕涵韵与沉淀。波涛汹涌的骇浪已使人们对众多传统建筑的印象逐渐淡薄,作为学子的我们正努力勘探研究照壁等传统建筑文化古迹,传承并发展传统建筑文化。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1263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