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2019暑期社会实践
行洛邑故土,略曲剧魅力
在2019年社会实践中,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第六小组为了领略曲剧魅力来到了位于洛阳市关林路和厚载门街交叉口的河洛剧院,开展了“行洛邑故土,略曲剧魅力”为主题的暑假社会实践活动。2019年7月5日,在接近一个小时的焦急等待之后,终于等到了剧院的导演苏恒涛老师,在苏恒涛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剧院的办公室。玲琅满目的剧院奖牌:洛阳市人民政府颁布的“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洛阳市政府颁布的“洛阳市优秀集体”,中共洛阳市委颁布的“先进演出单位”等。
在和苏恒涛老师交谈中我们了解到,曲剧为河南省第二大剧种,起源于洛阳,或说它是由南阳大调曲子和洛阳小调曲子融合发展而形成的。
据李振山先生所撰《洛阳曲剧史话》等有关资料说,曲剧的前身是高跷曲,再前是坐堂弹唱曲子。由于在弹唱中以八角鼓领先击节指挥,每一节目的联套曲牌前有鼓子头,后有鼓子尾,故曾称鼓子曲。大约在清代乾隆以后,洛阳城内、南关,城南郊的王屯、李屯、大屯,城西的七里河、谷水、东陡沟等都有规模大小不等的曲子弹唱活动。河南曲剧的唱腔是采用曲牌体式。最初登上舞台时,曲剧的腔调大多采用“杂牌小调”的形式,仅有〔阳调〕、〔剪靛花〕、〔诗篇〕等十余支。后逐渐吸收流行于南阳一带的曲艺“大调曲”,丰富了唱腔的形式。曲剧的曲牌大多由两句、三句、四句以及各种垛子组成,有大牌子(大调)、中小杂牌(小调)和丝弦曲牌之分。总的风格特点是:质朴、自然、婉转、柔美,悠扬缠绵,抒情性强,生活气息浓郁。
2006年5月20日, 曲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7月6日,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第六小组一通参加了河洛剧院《姐妹易嫁》的演出,在和剧院演员相处之后,我们了解到戏剧表演人员背后的艰辛,曲剧继承和发扬的道路崎岖,但是一直以来曲剧演员及工作者坚持艰苦奋斗、不懈努力,创造了属于他们自己和曲剧的辉煌。通过本次实践活动,第六实践小组的同学们对曲剧发展有了更深的了解,她们表示看到传统文化目前处于被保护状态下发展的一种思考。同时在快时代的当下,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必须依靠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远,才能将古老的文明元素重新活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到“青年”二字,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要为自己、为学校、为国家努力奋斗,贡献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更要坚持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感。不断提升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强,逐步把文化提升到助推民族复兴的高度来认识。苏恒涛老师也表示希望这次社会实践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曲剧,帮助曲剧的发展,促进文化的繁荣!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1445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