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襄阳7月8日电(通讯员李珂昕李瑞钰高洁)为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思想认识,将自身专业知识与建筑知识紧密结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社会实践“椽承队”于7月7日赴襄阳市古隆中开展调研活动。
图为襄阳市古隆中石牌坊。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李珂昕 摄
隆中,位于湖北省襄阳市,总面积209平方公里。“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这是《三国演义》中对隆中的描述。
进入到古隆中首先看到的便是隆中牌坊,石牌坊建于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高约六米,长约十米,由青石开榫组装而成,依外观形式为柱不出头有楼,四柱三牌楼式。宽三间,中为中间,两旁为次间,四柱脚深埋土中,四周出土处铺地平石,柱前后及旁边,以十个纹头砷石支撑。牌坊定盘枋斗口架正昂板,两正昂间置花板,雕刻流空花纹,作为装饰。正昂上平铺脊筒檐板,其檐板叉出发戗,戗角作鸽尾形。牌坊脊板两端并饰鱼龙吻,中央置火焰珠。牌坊中间上、下枋以“古隆中”字碑分隔,上、下枋面浮雕渔樵耕读及二龙戏珠,两边门柱正面上雕刻“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次间雕刻“澹泊明志,宁静致远”八个大字。
图为襄阳市古隆中六角井。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李珂昕 摄
六角井最早见于习凿齿的《襄阳耆旧记》:“襄阳有孔明故宅,有井,深五丈,广五尺,曰葛井。”而后《南雍州记》记载道:“隆中诸葛故宅有旧井一,今涸无水。”盛弘之的《荆州记》这样说:“齐建武中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高一尺二寸,长九寸,献晋安王。”井也因砌砖六边形得名为六角井,井深五丈,相当于15米左右,但由于井底淤泥沉积现仅5米多深。六角井是诸葛亮当年隐居隆中时生活用水井。自诸葛亮离开隆中之后,隆中在历史上曾经历了几次比较严重的破坏,而诸葛亮出山后唯一保留下来的有关他生活的遗迹,就只有这口诸葛亮当年在此居住时用过的生活用水井,即六角井,这口井可以说是隆中的镇山之宝,使每个来参观的游客都能切身感受到历史的气息。
图为襄阳市古隆中某屋前门槛。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李珂昕 摄
门槛,又俗称门坎;在古代的典籍中,则称之为门限。门槛常见的有三种,一种是直接固定在门枕石的槽中,高度较小,可以一步跨过;一种是可以活动的,在需要时插在门枕石上的木槽中或用木栓栓在两门枕石之间,高度大概两尺;还有一种门槛(的变式)是大板门下的一对可以自由启闭的小门,高度基本上在三尺以上,个别的甚至达六七尺,在小门下还会有一道两三寸高的木质或石质的小门槛。门槛的作用是内外的界限,同时,它可以保护门的底部,以及阻挡从门底下吹入的风。但更重要的是门槛还体现一种主人的尊严和身份;在民间则称门槛是主人的脖子或脊背,是忌讳用脚去踩踏的。《礼记》中说:“大夫士出入君门,不践阈。”汉晋时代,门神崇拜风行,祭门之举从庙堂祀典演变成社会风俗。门槛的制作也极为讲究,以距地高、包装美为贵,尤其是那些豪门大宅,互相攀比,不肯低眉于人。在流传至今的俗语中,常说某家门槛高,其意为这个家庭各方面条件好、体面。
旧时候都是木门,地面也大都不平整,所以门的底部与地面无法完全密合,随着时间推移,木门渐腐朽,地面变得坑洼,门缝则会越来越大。
建造门槛,一来如同上下两排牙齿这样的结构,可以更好的起到密合作用,二来在风水上,门槛意味着阻挡外部不利因素进入家中,也防止了家财外露。
图为湖北省襄阳市古隆中内铜鼓台。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张周心怡 摄
铜鼓台位于隆中武侯祠大殿东北角,是一-个亭阁式的建筑,民国二十二年刘骥为安放诸葛铜鼓所建。
诸葛铜鼓是清同治初在广西出土,由广西藩司李承思捐送出来的。铜鼓高二尺许,阔一尺八寸左右,旁铸四蟾蜍,工艺精细,相传是诸葛亮南征七擒孟获时用过的战鼓。此鼓正放可敲打作鼓,鼓声响亮,倒放可做炊具煮饭,一物二用,实乃一件珍贵文物。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1462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