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风锣鼓,秒音铙钹。”7月9日上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启为创新”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学生到陕西省咸阳市杨陵区上川口村与该村村委会进行了解鼓历史文化,开展上川口村特色锣鼓产业发展项目宣传实践活动,帮助上川口村发展集体经济,进一步完成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2020年全面脱贫。
经前期调查了解,上川口村加工锣鼓有着数百年的历史,但是制作程时间较为长久,工艺较为复杂,经济效益不高,同时也因资金与设备限制无法实现机械化和规模化,从而锣鼓这乡村特色文化从而逐渐没落。如今该村得到政府对非遗的大力支持,推崇一乡一品和个别家庭发展成锣鼓工厂化,该规模不仅年产量和经济效益较高,且能实施半机械化制造,而且带动非遗产业的发展。
在烈日下,启为创新队员抱着悬悬而望的决心,最终等到了村党书记。他叙述“发展集体经济,政府近年对乡村非遗的大力支持,为打造一乡一品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传承与发展锣鼓文化呢?村委会们决定建立锣鼓文化研究公司。”为了继续弘扬威风锣鼓文化,队员们积极配合上川口村村委会实施大力宣传,鼓励上川口村民及周围其他村的村民加入公司共同继承与发扬锣鼓文化。
图为“启为创新”小队采访厂长。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侯云飞 摄
随后队员们进入杨凌威风民族乐器集团有限工司。在参观过程中,董事长刘松林亲自进行介绍。以往的锣鼓产品,大多是采用人力的制造方式,基本都是以纯手工的方式进行出售,这种方式大大增加了制造的难度,且非常有时限性的。同时,还是有一部分锣鼓应该规模过大,制造的设备过于低落,并且当时市场需求十分低,怕生产了没有什么利益可得。可如今时代的发展,家庭制鼓转变为企业制造,加工效益提高,队员从工人口中得知了“以往鼓皮是自身加工,如今是从荷兰进口,无论是产品质量与时间都大大缩短”。进入锣鼓整理车间时,享有“天下第一威风鼓”的两米五的巨鼓便冲击着启为创新团队队员的视觉与心灵。刘松林自豪的说道“这是我与杨凌18位村里人共同制作了这2.5米的从未做过的大鼓,它敲响了2016年央视春晚西安分会场,制造它参加春晚我一生中最引以为豪的事情!”,同时在他的带领下队员看见了曾被国家副主席曾庆红视察所敲过的锣。一个个具有重大意义的锣鼓展示在队员面前,倾诉着他们自己制造过程中坎坷曲折的经历,也体现了锣鼓文化对中国民族的重要性
图为“启为创新”队员采访村干部。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建军 摄
走进乡村小道,由村干部党副书记领着启为创新团队队员拜访当年参加过春晚锣鼓制作的老手艺人刘千民。从昏暗的屋子中走出一名满头白发的老者,热情招待着来着这群朝气勃勃的湖北大学生。“这锣鼓文化啊,在俺们这个村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江苏华西村送的那个鼓便是从俺们这去的”“这锣鼓啊,淬火时拿铁锤一点点敲砸,老辛苦了!”随后他所讲述的制造锣鼓经历使队员明白这样一句话“锣鼓锣鼓,有锣必有鼓,两者不可或缺”。通过采访得知如今的锣鼓半工业化生产以及政府对锣鼓非遗文化的大力支持使村民的生活条件都得到较好的提高,并且半机械化的生产改变了之前村民只能在十一月到来年四月做事的时间规律,全年时间制使他们能更好的生产,提高时间效率。
图为“启为创新”队员向资深制鼓老人进行访问。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建军 摄
在当地村干部的的带领下,“启为创新”实践团队顺利完成了本次“三下乡”活动。在此次活动中,队员们积极准备,全心投入,克服困难,努力缩短了自身成长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团队们了解到了一乡一品的政府政策支持,推广了集体经济,大力普及了中国锣鼓文化,尽己所能为中华传统文化建设及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以实际行动为实现乡村非遗产业献出了一份智慧和力量。
队员在提升自我认识的同时,更领略到在党的领导下,基层政府对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与推进,真正以实际行动带领人民群众结合地区优势发展经济,达到宣传与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标。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1550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