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发明之古法造纸术
——厦大“黔南计划”实践队调研黔南布依族古法造纸术
寻找藏在尧古村庄中的宝藏——古法造纸术
2019年7月27日,厦门大学西部梦想社团“黔南计划”实践队前往贵州省黔南荔波县尧古村开始寻找古老技艺的传承人。在尧古村的主干道,远远望去,山脚下有一间低矮的竹屋,旁靠在小溪边。因为造纸坊倾向建于活水旁,有易于借水力推磨碾纸绒,所以我们便沿着弯曲的山路向小屋进发。
果然,这个小竹屋就是我们寻找的古法造纸工坊,门口一位70多岁的老爷爷热情的迎接我们。据了解,这就是尧古村落古法造纸术的传承人。由于造纸流程繁琐,加之古法竹纸经济效益不大,现在仍掌握这一技艺的尧古村民只有这位老人。实践队员走进屋内,开始调研了解古法造纸术的具体流程和工艺。
点竹成“金”
老爷爷开始向队员们展示自己从父辈继承过来的古法造纸术,与现代造纸的半自动化相悖,古法造纸需要匠人本身的高熟练度才能控制成品的质量。
造纸术的古今之辩其实最后都逃不过一个本质,即把纤维重组成薄薄的纸片,这个重组的过程便是所谓造纸术。老祖先运用生活中的智慧,发明创造了许许多多的工具、材料,以巧妙的方式结合,只为完成薄薄的一张纸。
古法造纸工艺分为以下几个工序:采,刷,浸,发,切,碾,糊,抄,沥,打,晾。整整十一步,经过百年的优化,环环相扣,密不可分。
采,从尧古群山的向阳坡采下正盛的竹子,只取壮竹,嫩则不结,老则过刚,从科学角度解释便是对原材料纤维素的筛选环节,其中自有讲究。
刷,将采好的竹子用镰刀劈开成条状,锤裂竹竿,去除植物天然保护,增大比表面积,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
浸,取竹二与生石灰一足量,置于水池中,借用碱的力量,使原本坚韧的竹纤维软化,此过程需持续四个月,且中间需人工上下翻动。
发,四个月泡竹软化后,将碱水放空,使用清水冲洗掉浮于表面的碱液,清水泡浮一个月,利用微生物发酵,进一步降解竹纤维,有利于后续加工,此过程持续一个月。
切,将池中竹糜捞出,成捆用镰刀切成段。
碾,将竹段置于碾磨石上,碾成竹绒,粗硬的竹纤维基本完成精细分解。
糊,采糯叶于悬崖坡顶,使用杠杆舂将糯叶舂碎,在缸中调制成粘结剂,将粘结剂以一定比例加入竹绒水池中,过多则纸张粘连,过少则纸张不成型。
抄,手工抄纸使用极细的滤帘作为模具,在混合均匀的竹绒水池中轻轻一捞,便结成竹纸一张,一般捞两次,用于控制纸张厚度,在成型的基础上尽量薄。
沥,半成品纸张攒足一定数量后,使用沥水床,用一张老牛皮拧结而成的皮绳,借用加力杠杆的作用,将纸张压实,使水沥出。
打,沥完水的纸张移至平床上,用扁圆棍棒敲打,使纸张更实的同时通过震动,使叠在一起的纸张分离。
晾,分离的纸张悬挂于晾架上,通风晾干后便是成品纸张。
古法造纸不同于工业化的标准生产,自动化机械的持续运作带来的大批量产品,而古法造纸一个生产周期便是半年,良品率全靠匠人经验一手把控,产量也是远不及现代工业。但其取材于自然,使用简易实用的结构,不添加荧光剂,不漂白,使纸张呈现自然的竹纤维黄。工业纸在便捷性、适用范围和成本来说固然是优于古法造纸的,但古法造的宣纸在书画领域是工业宣纸暂时难以超越的。其在各向同性(墨水扩散速度在每个方向上相同)上、粘连性上的优势使古法造的手工纸成为书画界不可替代的讲究,说明用古法造的纸在书法国画等艺术领域依旧有着小众的市场。很多地区也习惯使用古法所造的纸币祭拜祖先,用讲究的方式表达对先人的尊重。
随着时代的进步离开
中国的人民是打不倒的,但是因现实而让步也是一种聪明的生存之道。自古以来,在中华历史长河中,各个民族的人民发挥着聪明才智,民族的文化不管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依旧顽强的流传下来了。传统的东西是讲究传承的,只是经济发展得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力,大家都向往着美好的现代化生活,年轻人追赶着时代的潮流,把自己的传承使命暂时放下,背井离乡去城里寻找自己的归宿。于是,陪伴着七十岁老匠人的,仅有政府扶贫修建的楼房,还有一百年前祖辈从水牛身上剥下的老牛皮。新房是新时代经济奇迹中政府对人民的关怀,老牛皮则是无数造纸匠人传奇人生的见证者。新旧转换,一如进步时代对传统的冲击,带来了很多的机遇和更多的挑战。
打不倒的老爷爷,在下游独立修筑了水利工程用于借水力捣磨;在自然保护区不允许用牛推磨的情况下,用废弃发动机和一些杂料拼凑出的推磨“牛”;七十岁登高取竹,为了糯叶铤而走险,肌肉愈发强健;在这么多年的方言环境里用力学习普通话。老人家为了传统手艺的传承,背后的付出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老人家打开了一本尘封的杂志,报道中穿着传统布依族服饰表演造纸的老人,是老爷爷的父亲,而老爷爷的儿子,虽然会古法造纸,但是已经不从事古法造纸了,或许老爷爷的孙子只会在许许多多的故事中了解家族过去的事业。在这许许多多的故事里,都有老人家孤独地坚守传统的背影。
队员们将老人家的故事留在了单反中,临走时老人家意犹未尽的拿出了智能手机,不熟练的解开密码,示意我们拍一组合照好留在老人家的手机里。老人家没有微信,打印出来的是儿子的收款码,一切的劳动收获带着对儿子的思念通过这张二维码传递给儿子。其实老人并不在乎技艺的传承与否,下一代的幸福生活才能令老人家眼角笑纹变深。现代生活把古法造纸慢慢推向边缘,却也给了老人家用智能手机可以随时和儿子联络的机会。我们的生活也是一样的,时代往前滚动,不因个人意志停摆。古法造纸技艺的传承与否,我们或许不得而知,那张老牛皮还有两百年的寿命,它的诞生经过了无数老匠人粗糙的手掌,它的结束会是怎样的时代?是在博物馆中受世人围观,抑或是陪伴另一个老匠人?
老爷爷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很好,向我们展示技艺时带着深深的自豪感,古法造纸的学习过程在愉快的氛围中告一段落,黔南计划实践队的队员告别了老爷爷,但对古法造纸未来的思考不会停止,其沉重的内核是时代潮流下传统手艺人对自己的定位与归宿的迷茫与探索,或许需要时光给我们答案。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1591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