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天柱县宗祠文化调研团杨氏先祠之行
2019年7月27日早上八点,资源与材料学院天柱县“寻前路,看来路”宗祠文化调研团一行五人在历程两小时的车程后,抵达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杨氏先祠。
海马啣珠钟吉地,清江毓秀映青天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白市杨氏先祠,位于黔东南天柱县城东三十公里处,清水江边,白市老街左侧,坐西朝东总占地面积1822平方米,建筑面积789.21平方米,属于一座宽阔的古代建筑。自明末时期始建以来,历时年代久远,岁月更替。这里地势优越,风景幽雅、山青水秀,祠堂左则有马脑洞,此洞形若海马昂首居于江岸,前有团鱼岩,凸如珠矶,漂浮水面,故名“海马啣珠”。面对清江长塘,白日阳光闪现江面,波光粼粼,黑夜星光点点倒映中,昼夜船排蜂聚,渔火连宵,市肆毗连,灯光达旦。被誉为“日有千人作揖,夜有万盏明灯”。左近仙人洞,洞内凉风徐徐,冬暖夏凉。后靠白云山高耸入云。仙人洞前、白云山顶,寺院林立,一年四季人们在此烧香拜佛,游览观光,络绎不绝。左下方“辞兵洲”。四周环水,扼住清水江流,据说古代吴三桂东下,石达开西上,都带兵住此洲将老弱病残者退回来古而得名。
祠宇巍然屹江边,历经维修换新颓
白市杨氏先祠,建筑奇特,祠内有一大中堂,分为内殿中殿外殿。三殿之间有内外两个大天井,外殿是典型的戏楼,内殿设有装严肃穆的神台,神台上供奉着杨氏的祖考妣及左昭右穆宗祖考神位。祠内木构件镂空雕绘精致,内殿中殿上方,各人一房安匾额,中门至楹柱相对安有精制对联、匾额、对联的各种书法字体刚建遒劲,圆润流畅。匾额上如“三鳝兆喜”、“四知垂馨”、“清白家声”、“云福呈祥”、“光前裕后”尤为醒目排列其间。整体为四合院建筑,两边的风火墙高出房顶、飞檐翅角。前面楼牌为五面组合,中壁三年为主体,左右壁对称,正中间置大门,整个牌楼用塑雕彩绘的手法,表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深刻内涵,都采集了民间传说的人物故事,其中有“文王访贤”、“暮夜辞金”、“杨戬立地”、“杨六郎教子”、“百岁挂帅”等故事,门楼正中上方书“弘农郡”三颗大字,表明原来祖封之地。往下横书,“杨氏先祠”四个大字苍劲挺拔,大门两边对联,“三鱣祠里有清风名与清江传万古,四知堂前迎白水寿同白石壮千秋”。大门口塑造全身狮子拱守两边。一幕十分雄伟壮观,古色迷人。
洪祖一脉流长远,瓜瓞延伸州黔滇
1995年4月23日,天柱县人民政府公布白市杨氏先祠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月22日经白市镇人民政府申报,正式成为黔东南州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400年的风雨沧桑,全族人民进行六次自发修缮,现如今它依然巍然屹立于清水江边,变成国家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白市杨氏族人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铸造出来的光辉业绩,也是中国民间宗祠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携手联宗兴大兴,继承先志佑后昆
下午三点,实践团队拜访了杨氏先祠负责人,一位八十多岁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也是杨氏宗祠几十年的守护者。他郑重地捧出一本红色的书,封面上“守护祖宗遗产”几个字格外醒目,里面详细记载了白市杨氏家族的章程、倡议、祠规、族训、家族字派,以及宗祠的将近四百多年的历史文化。最后,他面对镜头向我们表达了他对宗祠的未来发展的期许。“人多地广,难辨亲疏,睽离日久,形同陌路。现在社会,很多族人外迁全国各地、五湖四海。有的国内各省,有的海外各国,这些族人的后裔,他们再过数代、数十时代之后,就不知其祖宗源于何地何时,何人为祖,何人为宗了。三鱣祠里有清风名与清江传万古,四知堂前迎白水寿同白石壮千秋。山河沧桑,愿古祠永存。”
三鱣祠里清江传万古,四知堂前白石壮千秋,这就是一位古祠守护者的心愿。今天这次意义非凡的旅程,让每个人都感受到宗祠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在保护宗祠文化的路上,我们从来都不是旁观者,我们一直都是传承者。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1620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