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赴三河古镇“探古镇变迁,觅工匠精神”实践调研团队为了解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河羽扇的文化内涵、发展历史、传承情况等相关内容,于7月16日采访了三河羽扇的项目代表性传人丁政权先生。
丁政权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被授予“安徽省民间杰出文化传承人”,“安徽省民间工艺大师”等荣誉称号,他的羽扇作品曾多次获得省级以上奖项,从“制作者到“创作者”,从“手工艺人”到“非遗传人”,丁先生脚踏实地,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结缘于羽扇,彰显文化自信
当记者问到是如何接触到三河羽扇的,丁政权如是说道:“大概是从小就耳濡目染吧”。三河古镇三面环水,夏天,孩子们在水边的羽扇厂周围嬉戏,工人们将鹅毛、鸭毛染成不同的颜色,当时还年幼的丁政权对这些五颜六色的羽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经常与厂里观看工人们制作羽扇,工人们也乐意教他如何制作羽扇,由此,他便与三河羽扇结下了不解之缘。
经历80年代初期短暂的辉煌时期,羽扇厂在时代的裹挟下开始走下坡路,丁政权决定前往部队锻炼自己。91年退伍回到三河的丁政权仍然没法忘记羽扇,加之,为响应国家大力推广旅游业发展的号召,他寻来厂里以前手艺最好的老工人,重建羽扇厂,从挖掘三河羽扇的传统文化内涵开始,重新设计包装、注册商标,力求将三河羽扇从单纯的纳凉工具转变为具有传统特色的礼品、工艺品。
“中华民族五千年留给子孙的是无数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中国人应当有文化上的自信!有了对自己国家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要做好三河传统的羽扇,那更要有文化自信,充分发掘三河羽扇自身的文化内涵。”丁政权告诉队员们,三河羽扇能获得新生,他自己能从一个手艺人成为如今的文化传人靠的就是对传统文化的自信。
丁政权向队员们讲述自己与三河羽扇的渊源。李思远 提供
磨砺于部队,培养坚韧意志
据记者了解,丁政权22岁参军,曾担任温州武警支队警卫班班长,两次受到温州市政府的表彰,从军期间他还担任过三所学校的校委辅导员,三年的部队生涯对他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部队的那段经历使我收益终身啊!“当谈到自己的军旅生涯时,丁先生感慨万千。
温州那段日子,改变了丁政权的人生轨迹。部队生活磨砺了他的意志,提高了他的办事效率,培养了他的责任心,增强了他的观念性和纪律性,退伍回乡后,即使仅有妻子一人支持,丁政权也毅然决定从事羽扇的制作,重办羽扇厂,他饱含激情地对队员们说:“如果没有那段从军的经历,我不可能有那个决心和勇气,也不可能坚持下来,而且,我现在生活富足,其实是可以不用再开羽扇厂了,但是部队给我责任感、使命感让我没办法放弃这门传承啊!“现在,丁政权的羽扇厂已缩小规模,不再制作普通的羽扇了,转向高端定制的路线,他将传统工艺,如书法、绘画、剪纸、雕刻等融入三河羽扇的制作中,让三河羽扇焕发生机与活力。在非遗传承方面,丁先生也表示,三河羽扇的传承他责无旁贷。他正在与一些高校联系,希望可以合作开展”非遗文化进课堂“,让更多对三河羽扇感兴趣的学生们了解三河羽扇的文化意蕴,亲手学习制作三河羽扇。
丁先生向队员们展示自己设计制作的羽扇作品。何华东 提供
欣悦于传承,心怀感激之情
丁政权先生对每个想学习三河羽扇文化内涵和传统工艺的人都很热情。对于队员们的拜访,他十分欢迎,不仅为队员们演示了三河羽扇的制作过程,还让队员们进行实践,亲身体验制作羽扇,队员们提出的问题,他也一一给予答复。
接待队员们的工作室免费向来学习的人开放。工作室里陈列着丁政权亲手制作的羽扇,储存了大量有关三河羽扇的历史传统、制作工艺等资料,还摆放着一张可供十人围坐的矮桌,羽扇的原材料和制作工具零零散散的躺在矮桌上,丁先生告诉队员们,那是上一批来学习的学生留下来的。这间工作室的一切费用他自己承担,他欣然说道:“我作为三河羽扇的项目代表性传人,国家和社会给了我很多帮助。我一个手艺人,在外面受人尊敬,被人认可,我获得的幸福感、喜悦感是什么都比不上的。我只不过是做了一些小事,用我自己的方式去回馈国家和政府对我的支持。只有永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才能在社会上走下去啊!”
丁政权先生与队员们在工作室合影。李思远 提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1648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