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线一上一下,木偶左摆右动,小人物后隐藏着真实的喜怒哀乐,诠释着一个时代的兴衰交接……
【村头齐观耍傀儡】
“源于汉,兴于唐”。早在汉代,就已有“作魁儡”的记载。而北齐时出现的“傀儡子”演“郭秃”故事的木偶艺术,则暗示了中国木偶戏的形成年代。
木偶戏是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又称傀儡戏。其“演员”是双重的,真正当众演出的是“木偶”,木偶造型既是由人雕绘成的戏剧角色,又是为人操纵的戏具。
(图为木偶)
近日,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赴湘潭县社会调研团跟随易礼强老师来到歇马村四明山顶的四明山寺参观一场庙会。经易礼强老师介绍,此次庙会是为庆祝韦陀佛诞辰而举办,并邀请了来自娄底双峰的娄星区蛇形山镇木偶艺术团前来表演。
四明山寺坐落于群山之间,到达时山头云雾缭绕,百来个村民正陆陆续续赶来,在侧庙和主庙分别点上三炷香进行三次鞠躬礼拜,然后在专门用来烧黄色纸钱的灶台前扔入纸钱。
上午九点,村民拜佛、烧纸完毕后陆续入座,红色鞭炮在山腰鸣响,伴随着易礼强老师团队的唢呐和二胡演奏声,木偶戏拉开了序幕。今天,艺术团表演的曲目是《全家福》(又名《郭子仪上寿》),其表演成员有六人,共操作28个木偶,木偶表演以故事情节为线索,表演者“隐藏”在红布布置的提前搭置的台下,通过与唢呐、二胡、镲子等民间乐器的声音和表演者口头唱曲,进行木偶动作变换的展现。
(图为灶台)
演出结束后,一位73岁的老爷爷表示,虽然有些地方没太理解,但是还挺有趣的,因为现在很难看一次木偶戏。
【朝愁复暮愁】
4根柱子撑起占地几平方米的木架子,木架子周围挂着颜色艳丽多为红色的布景,这便是木偶戏的简易戏台。开场锣鼓响起了,台下观众多为上了岁数的老人,也有星点儿童和妇女,而年轻人却基本看不到。这一场景在表演木偶戏时容易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观众老龄化”是木偶戏在占据市场时表现出的突出特点之一。
上了岁数的老人们对于电视、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使用熟悉程度和灵敏程度都不如年轻人,因为其过往岁月生活里尤其是在休闲时间时,木偶戏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所以他们对于传统的娱乐活动——观看木偶戏表现出“欣赏惯性”,以此聚集闲置的注意力。
(图为表演中的木偶)
而在已是娄星区蛇形山镇木偶艺术团的主干成员的莫女士看来,木偶戏的市场困境还不仅仅是观众老龄化的问题。“学徒人数不稳定啊,年轻人不愿意学,尤其是湘潭这边,木偶戏基本没有人学。”莫女士在接受采访时说道。从莫女士处了解到,湘潭地区的木偶戏表演多为从娄底等地请木偶团来表演,自己本地的木偶戏表演基本没有了。
木偶戏的伴奏只是敲锣打鼓,表演过程中的唱腔绝大多数为方言,对于年轻人来说,难以理解剧情,并且表演方式的单一容易使年轻人分散注意力,出现“厌食”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木偶戏在青年群体中的市场发展。
木偶戏的市场困境绝不仅仅只有上述两者,更深层次的现象以及原因需要更持久的观察来表现。
湘潭地区的木偶戏不再曾经的登台光辉,只有陈旧,那些晾在房间里的木偶们,都写满了岁月的沧桑。好多木偶不再灵活,该抬手的时候不能抬,该闭眼的时候不能闭下去。包括莫女士在内的众多木偶表演者们始终有一个要把这项民间艺术传下去的心愿,而道阻且长,任重道远。
(图为木偶表演的后台)
时代更迭,古老的民间艺术应该永垂不朽。木偶戏蕴含的是过去沉闷生活中仅有的乐趣,我们没有理由剥夺乐趣,也没有权利剥夺,木偶戏的存在是这个时代向另一个时代漫长的致敬。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1693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