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梁家河,初心梦之旅
大学生网报延安7月19电(通讯员 林若天)多年以前,这本是一个籍籍无名的村落, “贫穷”与“落后”是它的代名词。虽说在公社的所在地,属于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那种村子,但当时一不通公路,二不通电,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1969年,一帮北京知青的到来,打破了梁家河原有的那份静谧。这些知青其中一个就是习近平。
“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的第二故乡”习总书记曾这样讲道。就是这个小小的村庄,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才俊,磨练了一个又一个的优秀人才。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爱我中华”梦之队—时代乐章即刻启程,去往延川梁家河。当我们踏上这片神圣的土地,就感受到了当地人的热情。在这段小路上不断有讲解员从我们身边经过,这里每十分钟就会有一个讲解员来给我们做讲解,讲述梁家河的历史,讲述习近平的故事。
让我们映像深刻的还是习近平的一些话“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清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
梁家河磨砺了习近平,让他从一个懵懂的少年变成一个有理想目标的青年。梁家河不仅成就了习近平,习近平也成就了梁家河。当时梁家河十分缺水, 近平就带领村民们打了一口井,解决了全村的吃水问题。“以前村里吃水困难,就是在河里挖个渗水坑,拿个瓢,舀到桶里,担回去吃水,那个水很浑,远没有井水好吃,也不卫生。在那个年代,近平带我们挖井可没有现在这些机械,都是人工挖。挖井的人在下面用撅头挖出泥土、石块,再装到筐里,井口处安一一个辘轳,把筐吊出来。人工挖井是有很大风险的,往外吊泥土和石块时,稍有不慎,掉下来一个小石块就可能给下面的人带来生命危险。那个时候是冬天,打了很深,才开始见水,这水冰凉刺骨,近平下到并里,两条腿都除在泥水里,挖下面的泥土和石头,一干就是挺长时间,实在撑不住了再换人。”原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梁玉明这样说到。
在梁家河参观的一上午好像十分短暂,导游的一番讲解使我们意犹未尽。于是我们找到了这样一本书《梁家河》,我们希望从这本书里了解到更多的故事,体会到习近平对梁家河更深的情感。
《梁家河》这本书讲述了一种优良的作风也讲述了习总书记在梁家河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在习近平看来,梁家河不仅是一个地方更是一所学校。他说,在这里最大的收获有两点,其中一点就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15岁的习近平初到梁家河,更多的是不适。城市与乡村、平原与山区、繁华与贫困、开放与封闭,这既是知青与村民的对视,更是城市与乡村的对视。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受打击,他开始主动将自己融入群众、融入乡村,直到离开梁家河40多年,他依然牵挂着那里的父老乡亲、那里的山山水水。在多次接受采访时他都直言不讳地说,“我确实把自己当作是一个延安人”“陕西是根、延安是魂”。
可以说,正是梁家河呈现给了习近平最真实的乡土中国,让他清楚地知道人民群众最真实最迫切的需求。他说:“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如果说有什么真知灼见,如果说我们是走向成熟、获得成功,如果说我们谙熟民情或者说贴近实际,那么都是感觉源于此、获于此。”
《梁家河》展示了习近平青春奋斗的生活,这生活有困惑有欢乐,有失意有收获。正是在梁家河,他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标、经受了意志品质的磨炼考验、谙熟了中国社会最底层的民情民意、锻炼了执政为民的能力本领。可以说梁家河是习近平人生中的第二故乡 它对成就了习近平
《梁家河》这部书不仅记录了习近平的成长也给我们很多的启发。它教育我们,要从基层做起、从基础做起,把苦地方、累地方当成建功立业好地方;它启迪我们,要把握当下,珍惜每一分宝贵时间,积累知识、锤炼能力;它启迪我们,要始终坚守梦想,把自己的理想抱负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让自己的信念追求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这样才有价值迸发、同频共振的可能。因此,这本书是激励广大青年追逐梦想、励志成才的教科书,也是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教材。
“梁家河修起了柏油路,乡亲们住上了砖瓦房,用上了互联网,老人们享有基本养老,村民们有医疗保险,孩子们可以接受良好教育。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这使我更加深刻的意识到,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看着梁家河越来越好习近平也不由感叹到。
1969年1月到1975年10月,习近平在这里度过了7年的知青岁月,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记。 这里,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初心”的缘起之地。 初心,来自百姓,又回馈于百姓;梦想,从这里发芽,又在这里出发。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1703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