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朱典:用唢呐吹响梦想的少年

来源: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作者:陈雪炎 陈嘉仪

(文学与新闻学院通讯员:陈雪炎 陈嘉仪)鱼肚白的天空伴云卷云舒,拔地起的青山之上,日落日出,稍纵一瞬,于唢呐的乐声里眠云,合闭夜空般漆黑的眸子,低眉拾梦。

(图为朱典获奖留影)

朱典,歇马中学2019届毕业生,也是歇马村青山唢呐传人易礼强老师任教后带过的第一批学生之一,曾获第三届湘潭县青少年才艺大赛金奖,深受易老师称赞,也成为当地唢呐班学生的榜样。

一路走来

“一开始我并不想学的,是我爸说这是门手艺,希望我去学。”

(图为朱典幼时吹奏唢呐的情形)

12岁。那一年,他刚升入歇马中学。恰好易礼强老师受邀,到歇马中学开设唢呐班进行教学。在父亲的建议下,朱典报名参加了唢呐班,开始了唢呐的学习。

始于他愿,哪曾想,一入师门,就是三年。

“最初,我看这孩子对唢呐不大有兴趣,也不怎么上心,以为他只是一时猎奇来学一学,没想到他到后面越发学得好,还取得了很多优异的成绩,现在我敢说,在这青山桥一带,谁吹唢呐都难比上我这个学生。”易礼强老师每每提及朱典,语气里总也藏不住的高兴与自豪。

当时,朱典一行有三人长期在易老师门下学习吹奏唢呐。朱典并不是三人中最有天赋的,也不是最为努力的,按他自己的说法,他是最中间的那一个。可就是这样一个“不上不下”的男孩,却成了坚持最久、成就也最大的那个。

“我觉得我能一直坚持下来就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我日复一日地跟着师父学习、吹奏,慢慢地每次我自己吹的时候,都会感觉很美妙。”

从师之道

“现在每次看到新的学弟学妹们在师父指导下学唢呐的样子,总会不由地回忆起师父把我从小白带到入门再到现在的这三年,真的很令人动容。”

(图为朱典和学弟一起吹奏唢呐的情形)

朱典私下里和师父感情很好,他很喜欢师父教学的方式,很多曲子只听师父吹奏自己总吹不出,师父就先教他怎么唱,咿咿呀呀地跟着师父把曲子唱上几遍,就渐渐能用唢呐吹出了。在朱典的印象里,师父一直都是那个温和、耐心的样子,连偶尔的几句呵斥,他都觉得只严而不厉。

虽然易礼强老师现在开设的唢呐班并没有沿袭传统的师徒制,也没有经过“磕头拜师”等的仪式,但在朱典心里,早就把易老师当师父一样敬重、爱戴。谈及师徒制和师生制,朱典认为,这对自己来说,只是形式上的区别,感情还是一样的。另外,他谈到,目前的师生制反而更好一些, 更适合传统唢呐艺术在现代的传承。

关于抉择

朱典还没有思考过未来的道路。

他除了“师父的得意门生”这个身份之外,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他只是一个普通的15岁的少年,距离他中考结束尚未满一个月。当被问及未来是会选择去一个艺术类学校还是综合性大学时,他抿紧了嘴巴,显得有点迷茫。他表示他还没有想过,他觉得两者都可以。虽然还没有明确的目标,但他还是表示如果以后考上了艺校还是会继续学习唢呐。“我觉得我们南方唢呐那个技术嘛,虽然有很多已经失传了,但是技术都是人发明出来的,所以我觉得可以再创造。所以我长大以后还是会努力去钻研。”

与即将步入高中的欣喜一同而来的,是繁重的学习压力,唢呐的学习与课程的学习产生冲突是难免的。朱典表示,上了高中之后还是会把重点放在学习上,唢呐只会在周末吹,人生不该只被一件事情占据。但被问及“唢呐是否会是自己一生的爱好”时,他毫不犹豫的回答道,“当然!”

(图为朱典独奏)

衷于热爱

朱典一开始学习唢呐就是使用的简谱,师父只用工尺谱教过他一首曲子,而且这首曲子早就被他遗忘在了风中。他觉得简谱比工尺谱容易理解,学习起来更加的方便省时。“工尺谱可能会包含更多的具有中国传统意义的东西,需要传承下来但是感觉又没有了存在的必要。”朱典说道。他对传承的理解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简谱的存在让工尺谱失去了其发挥作用的空间,优胜劣汰,这是他之所以认为工尺谱没有存在必要的原因。

当谈及唢呐学习的相关问题时,朱典认为学习每种乐器都需要沉下心来,不浮躁。朱典认为,当一个人真正喜欢一门乐器,在学习的时候就不会感到不耐烦,反而会越学越感兴趣,学习唢呐也是这样的。

“吹了上千遍的肯定比五十遍好。所以我觉得吹唢呐就是要坚持不懈的练。”这是朱典对于唢呐学习的看法,也是他对自己始终的要求。

镜头里的朱典,眼神明亮,笑容澄澈,就是一个普通的邻家男孩的模样。“我肯定不是天资最好的一个,但我一定是能坚持到最后的一个”,他只是想吹好唢呐,仅此而已。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1922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以爱搭桥,助老年人跨越数字天堑实践感悟

(通讯员:姜泽阳)在当今数字化浪潮汹涌澎湃的时代,智能科技的光芒照亮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却在不经意间在老年人的世界投下了一片阴影,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怀揣着对…… 姜泽阳 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

暖“数”相伴: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老人教授手机实用知识大学生网报通讯员姜泽阳摄图为实践团成员带领老人亲身实践所授知识大学生网报通讯员王溪溪摄(通讯员姜泽阳)在当今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智能技…… 姜泽阳 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图书馆实践之旅:知识的殿堂,实践的舞台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图书馆作为传统与现代知识交汇的桥梁,其重要性愈发凸显。为通过亲身体验图书馆的日常运作,加深对…

春至期垤,筑梦起航

1月20日,山东大学学生春晖社赴云南支教队伍——“红耀滇南”队迎来了第二天的支教活动。第一小组的支教队员继续在红河县期垤…

星芒齐聚家乡地,普法劲吹法治风

星芒齐聚家乡地,普法劲吹法治风为响应第二届“送法到万家”普法宣讲活动以及建设法治中国的号召,1月20日,攸县火车站人来人…

安徽工业大学青梧成韵团队基于“四维度四主体”提升大学新生适应能力调查

寒假期间,安徽工业大学青梧成韵团队继续深入开展了以“新”生璀璨,“适”在必行——基于“四维度四主体”提升大学新生适应…

观六尺风范,鉴礼让之风

观六尺风范,鉴礼让之风中国青年网六安1月20日电(通讯员胡靖怡)“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在安徽省桐城市市区…

最新发布

青岛高校走进湖北恩施;浸茶园之乡村发展
青岛高校走进湖北恩施:领略茶园魅力,探寻茶乡新发展大学生网报恩施7月31日电(通信员陈浩王洁)“伍家台贡茶味甘、汤色清绿明亮、似熟板栗香”。伍家台村贡茶文化凝结着各民族人民创新能力和敬业精神,宣恩…
三下乡感悟:我们笑着离开,歇马故事继续
(文学与新闻学院通讯员:陈雪炎陈嘉仪)离别总是来得悄无声息。太阳早爬上了山头,天光也已大亮,歇马村的街道还空荡着,未见几个行人。我们把行李塞进公共汽车的后备箱里,然后上车,像来时一样,车子沿着…
川农大学子踏上实践之行:查污染 促环保
为了调查雅安市上里古镇与大邑县花水湾处水体的污染程度以及当地植被生长情况,四川农业大学环境学院雨你有瓜队在指导老师杨娟的带领下前往两地进行了为期七天的社会实践,希望通过此次实践增强同学们对专业…
三下乡感悟: 这个夏天,感谢与你们的相遇
(文学与新闻学院通讯员朱燕程心愉)时光飞快地从指缝间溜走,刚来的场景仿佛还近在眼前:一群充满青春朝气的大学生拖着行李箱,疲惫又期待着地走下晃晃转转了三个小时的大巴。而此时,来自湘潭大学文学与新…
祝我生日快乐
今天,或许只是生命中无名的一个小结但些并不是终点不过是新的起跑线这是不是意味着我已经长大可是在离幼稚渐行渐远时我却想留住那份温暖纯白的记忆在学会理智的同时也不愿失去那份纯真因为,只有在变得越来…
青岛农业大学蒲公英社会实践团赴湖北伍家台,专访星光聚力人郑时兵
青岛农业大学蒲公英社会实践团赴湖北伍家台,专访星光聚力人郑时兵大学生网报恩施7月31日电(通信员:王倩邵艺婧)他,出生在贫困的山村,高中毕业的他,为了了解茶产业,做起了炊事兵,又在乡镇的茶厂里工作…
追梦的起点
常常有这样的幻想,就自己一个人,穿着舒适而简约的纯白色棉裙,一双白色的帆布鞋,背着一个卡其色的背包,踏上向往已久的绿皮车,坐在那个角落里的靠窗位置,用一脸的素颜去仰望那个幽蓝色的天空。偶尔听着…
“小青柑”文艺汇演欢乐不断,感动常在
盛夏暖阳清风送爽,文艺汇演欢歌嘹亮。7月25日,小青柑社会实践队在沙堆中心小学策划了一场精彩的文艺汇演,这也是“小青柑”社会实践队的最后一场活动。小朋友们的拉丁舞表演《tocatoca》青春热情,她们两人一…
青岛高校走进湖北恩施:浸茶园之乡村发展
山东学子走进湖北恩施:领略茶园魅力,探寻茶乡新发展大学生网报恩施7月31日电(通信员陈浩王洁)“伍家台贡茶味甘、汤色清绿明亮、似熟板栗香”。伍家台村贡茶文化凝结着各民族人民创新能力和敬业精神,宣恩…
对于高考我努力了
到后来才发现,高中的这一切并不像自己想得那样顺利,在竞争的氛围下,我顶着压力,试图把它变为动力。对于学习,我开始慌了,不再相信付出与收获成正比之说,这一路下来,随着成绩的下降,我开始怀疑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