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三下乡感悟:我们笑着离开,歇马故事继续

来源: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作者:陈雪炎 陈嘉仪

(文学与新闻学院通讯员:陈雪炎 陈嘉仪)离别总是来得悄无声息。

太阳早爬上了山头,天光也已大亮,歇马村的街道还空荡着,未见几个行人。我们把行李塞进公共汽车的后备箱里,然后上车,像来时一样,车子沿着弯弯绕绕的公路驶向前去。

(图为歇马村周边地区景色)

7月4日,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赴湘潭县社会调研团抵达湘潭县石鼓镇歇马村,开启我们为期半个月的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山唢呐”的调研活动。时光匆匆而逝,调研结束,我们即将告别此处开始下一段征程。第一次参加三下乡活动的我们,恍若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一路跌跌撞撞却也一路成长,收获良多。

唢呐声声

记得初到歇马村的那一天,一下车便听到了从屋子里传出的高亢嘹亮的唢呐声。严格意义上来讲,这是我们第一次在现实生活中亲耳听到这种声音,一种无法让人忽视的声音,一种震慑人心的声音,一种格外质朴却又充满力量的声音,我想,这就是唢呐的魅力。而在听完歇马村唢呐艺人易礼强先生给我们吹奏的一曲唢呐曲后,我的脑子里忽然浮现一古辞“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其奈公何”,原本有些单调的文字配上唢呐声之后瞬间鲜活起来,让人感受到一种粗犷而悲壮的力量。青山唢呐,不仅能烘托悲壮决绝的氛围 ,亦可欢快明亮、喜气洋洋,从丧乐哀鸣到节日婚庆,从一个人的出生到死亡,唢呐都在不间断的吹着,这是其他乐器都无法替代的。也正是这种魅力,指引我们走向它、欣赏它、调研它。三下乡的这段旅程,似乎就在自这一声唢呐里真正开始。

包罗万象

“锵锵咿锵,锵,锵咿锵……”

带着手势、呢喃唱出的拍子,就是唢呐老师易礼强先生与学生的交流方式。在这个并不发达的小山村,唢呐兴趣班成为孩子们课业学习之外的不多的娱乐方式之一。这里少有见到其他的兴趣班,村里很多孩子都来这里跟易老师学唢呐。易老师喜欢教孩子们一些喜庆欢快的曲子,偶尔还教一些流行歌曲,孩子们学得不亦乐乎。唢呐,这个本在现实生活中逐步消失殆尽的“老物件”,却成为大山里的孩子们眼中求知若渴的“新事物”,成为孩子们接触乐理知识、提高艺术修养的启明灯。

(图为易礼强老师手执唢呐)

而作为一种扎根于土地的乐器,唢呐成为传统婚丧嫁娶中不可缺少的一件礼器。大众印象中有些下里巴人的唢呐,能吹尽世间大悲大喜,能吹出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唢呐的声音尖锐、高亢嘹亮,因为其极强的穿透力和覆盖力,被人称作“流氓乐器”,它不像古筝那样婉转悠扬,也不如钢琴那般行云流水,它不适宜细细聆听,原本也无人细细聆听,它总出现在人来人往的场合,作为背景和陪衬,营造着或悲或喜的氛围。

在青山唢呐流行的地区,除了婚丧嫁娶事宜之外,唢呐也常出现在玩龙耍狮、佛道礼仪及传统祭祀活动中。在青山桥地区调研期间,我们还有幸观看了一次庙会上的木偶戏,当时就有唢呐的参与。当地的木偶戏,和现代的影视艺术放在一起当然是相形见绌,不过庙前空地上搭起一个简陋的戏棚,戏曲艺人们操控着粗糙的木偶,棚后几支唢呐、几个锣、最多再加一顶小花鼓,就是整场戏的道具了。但就是这样一场木偶戏,庙所在的山头附近村庄居住的村民们都不辞赶几里山路来此观看,尤其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或许从未走出过大山,也不会使用电脑、互联网,但这木偶戏,他们从小到大,再到老去,都看得津津有味。

(图为观看木偶戏的老人们)

来这里之前,我们对唢呐的印象,或许还停留在小时候看过的白喜事里唢呐模糊不清的影子,甚至当时我们都不知道它叫做“唢呐”,但在这里,处处可以听到唢呐声,人人也都常谈唢呐事,唢呐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仍然多样地、鲜活地、生机勃勃地长在青山深处,云烟丛中。

传承有道

在当地唢呐发展日益式微的情况下,唢呐艺人易礼强先生的唢呐班还枝繁叶茂。易老师曾谈及,唢呐作为一项民间艺术,不应局限于血缘关系的传承以及“一师一徒”制的闭门传承,青山唢呐的传承应该普及化。他除了受邀在当地歇马中学的唢呐教学班进行授学外,私人开设的唢呐兴趣班就是个例子。令人欣慰的是,现在已有许多小孩子在课余时间来这儿学习唢呐和二胡等传统民族乐器。易老师的谆谆教诲似春夜细雨,润物无声,默默浇灌孩子们的心灵,青山唢呐传承的小树苗正在茁壮成长。易老师的长远眼光与辛勤教学令我们敬佩不已,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青山唢呐要持续不断地散发生机与活力则需要创新传承与发展模式,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

(图为易老师教学场景)

目前,湘潭县地区吹唢呐的班子还有很多,老艺人很多都七十有余,也还在频频出班吹奏,湘潭县唢呐艺术团已成规模,“石鼓.青山唢呐”保护中心成立并顺利注册登记,青山唢呐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由青山走向四海,唱响古今。

时代大潮奔腾着向前去,有些东西带走了,有些东西落下了。原本我们以为,唢呐已经渐渐与人疏远,走向沉寂。我们也任由它疏远和沉寂。但从青山桥走进来,从歇马村走出去,我们看到了,唢呐,它并未走远,它也从未歇止。在我们不曾留意的地方,它还茁壮地生长着,争做时代的赶路人。

(图为歇马村景色)

“让我再看你一眼,从南到北”。

远处的稻田和青山,向后掠去,直至视野之外,我们的调研活动也停留了在已然听不到的那声唢呐里。但我们都明白,唢呐不会就此歇止,歇马村的故事也还在继续。我们,只是笑着离开。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1922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普法+调研双向联动 泰州探索地方性法规宣传新路径

为深入推进“法治+本土文化”的普法宣传模式,增强居民对烟花爆竹管理法规的认知,2025年4月10日下午,由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法学院5名学生组成的“法治+本土文化:泰州市地方性法规宣传创…… 李天爱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法学院查看全文 >>

法规宣讲零距离 民意调研解民忧

为深入推进地方性法规宣传普及工作,增强居民法治意识,助力文明城市创建,4月10日上午,“泰州市地方性法规宣传创新模式研究”课题组普法团队联合东街社区居委会,在东街社区党群服务中…… 吴欣怡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法学院查看全文 >>

普法宣传模式走进景区 法治文化融入市民生活

为深入推进地方性法规普及工作,增强市民法治观念,近日,“泰州市地方性法规宣传创新模式研究”课题组普法团队走进凤城河景区、人民公园等城市地标,通过“景区+普法”的沉浸式宣传形式…… 吴欣怡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法学院查看全文 >>

早茶博物馆里话“标准”——泰州创新“法韵茶香”沉浸式普法新模式

为进一步推动地方性法规普及与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机融合,3月25日下午,“泰州市地方性法规宣传创新模式研究”课题组普法团队走进泰州市早茶博物馆,以“法规+文化”的沉浸式宣传方式,向市…… 吴欣怡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法学院查看全文 >>

泰州创新普法模式:历史保护法规宣传融入名城文化肌理

为深化《泰州市历史名城名镇保护条例》的社会认知度,探索“法规宣传+文化传承”的融合路径,3月25日下午,“泰州市地方性法规宣传创新模式研究”课题组普法团队走进兴化历史文化街区与盐…… 吴欣怡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法学院查看全文 >>

普法入村进景区 创新守护“千垛画卷”

为深入宣传《泰州市垛田保护条例》,探索地方性法规普及新路径,近日,“泰州市地方性法规宣传创新模式研究”课题组普法团队走进兴化市垛田街道及千垛景区,开展多形式、分众化的普法宣…… 吴欣怡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法学院查看全文 >>

泰州创新普法进车站:易拉宝+问卷推动条例“声”入人心

为拓宽地方性法规宣传覆盖面,提升市民法治素养,3月15日上午,泰州市地方性法规宣传创新模式课题组成员走进泰州客运车站,面向往来旅客及市民开展地方性法规集中宣传活动。活动聚焦《泰…… 吴欣怡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法学院查看全文 >>

泰州创新普法进校园:情景剧+趣味问答助力水环境保护与防溺水教育

为深化青少年法治教育,创新地方性法规宣传模式,3月13日下午,泰州市地方性法规宣传创新模式课题组成员走进泰州市二中附属初级中学东校区,面向六年级学生开展《泰州市水环境保护条例》…… 吴欣怡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法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扬帆逐梦 职通未来 文学院承办山东省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双选会暨聊城大学

为畅通企业招聘和学生求职通道,搭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高效对接平台,促进毕业生实现顺利就业与高质量就业,4月10日,山东省高…

文学院举办访企拓岗座谈会

4月10日,文学院邀请潍坊实验中学、东阿南湖行知学校、临朐新时代实验学校及济南天桥黄河双语实验学校负责老师到C210会议室举…

以声传薪火,破茧绽芳华 ——人文学院举办“传薪破茧 燃梦青春”主持人大赛

为融合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创意表达,展现人文学子的文化底蕴,3月30日下午,人文学院于人文艺术实践基地举行以“传薪破茧燃梦…

创新赋能,共启未来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三院联合举

为结合专业特色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提升学子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助力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3月31日晚,由人文社会…

人文学院举办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朋辈辅导首期课程

为夯实学院学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科基础,4月1日晚,人文学院于旗山校区文2-305教室举办首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朋辈辅导课程,…

最新发布

岭师学子下乡实践:寻找新会柑肉变废为宝的秘诀
7月16日至7月22日,小青柑社会实践队来到江门市新会区开展了一系列关于新会柑肉的回收利用与深度加工现状的调研活动。调研组进行了四次实地调研,走访了陈皮村、新宝堂公司、合益茶业,观看了陈皮展,并采访了…
初识西安,感悟调研——记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国防军工企业走访社会实践首日
2019年7月21日,浙江大学机械学院社会实践团队走进西安古城,开启了近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是浙大机械学子走进西安的第一站。大气沉稳,被列为“陕西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的主楼群…
福建农林大学子三下乡:乡村振兴 科普助力
7月13日,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探寻小镇的秘密”实践团队农民知识素养问卷调查及关于专业农业知识宣传小分队在顺昌县洋口镇进行实践了解和体验“面朝土背朝天”的耕作。小分队通过问卷调查的普及和对本次活动…
青岛高校走进湖北恩施;浸茶园之乡村发展
青岛高校走进湖北恩施:领略茶园魅力,探寻茶乡新发展大学生网报恩施7月31日电(通信员陈浩王洁)“伍家台贡茶味甘、汤色清绿明亮、似熟板栗香”。伍家台村贡茶文化凝结着各民族人民创新能力和敬业精神,宣恩…
川农大学子踏上实践之行:查污染 促环保
为了调查雅安市上里古镇与大邑县花水湾处水体的污染程度以及当地植被生长情况,四川农业大学环境学院雨你有瓜队在指导老师杨娟的带领下前往两地进行了为期七天的社会实践,希望通过此次实践增强同学们对专业…
三下乡感悟: 这个夏天,感谢与你们的相遇
(文学与新闻学院通讯员朱燕程心愉)时光飞快地从指缝间溜走,刚来的场景仿佛还近在眼前:一群充满青春朝气的大学生拖着行李箱,疲惫又期待着地走下晃晃转转了三个小时的大巴。而此时,来自湘潭大学文学与新…
朱典:用唢呐吹响梦想的少年
(文学与新闻学院通讯员:陈雪炎陈嘉仪)鱼肚白的天空伴云卷云舒,拔地起的青山之上,日落日出,稍纵一瞬,于唢呐的乐声里眠云,合闭夜空般漆黑的眸子,低眉拾梦。(图为朱典获奖留影)朱典,歇马中学2019届…
祝我生日快乐
今天,或许只是生命中无名的一个小结但些并不是终点不过是新的起跑线这是不是意味着我已经长大可是在离幼稚渐行渐远时我却想留住那份温暖纯白的记忆在学会理智的同时也不愿失去那份纯真因为,只有在变得越来…
青岛农业大学蒲公英社会实践团赴湖北伍家台,专访星光聚力人郑时兵
青岛农业大学蒲公英社会实践团赴湖北伍家台,专访星光聚力人郑时兵大学生网报恩施7月31日电(通信员:王倩邵艺婧)他,出生在贫困的山村,高中毕业的他,为了了解茶产业,做起了炊事兵,又在乡镇的茶厂里工作…
追梦的起点
常常有这样的幻想,就自己一个人,穿着舒适而简约的纯白色棉裙,一双白色的帆布鞋,背着一个卡其色的背包,踏上向往已久的绿皮车,坐在那个角落里的靠窗位置,用一脸的素颜去仰望那个幽蓝色的天空。偶尔听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