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的理论要求,山东工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文韵风华”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了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聂家庄泥塑”和“扑灰年画”。本次实践活动围绕“非遗铸魂,引领振兴”主题,加强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扬,促进非遗文化产业发展。
高密市清民民间工艺品厂成立于2000年,主要经营加工、销售扑灰年画和泥塑,该厂致力于将高密泥塑和扑灰年画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们体会民间古老艺术的神奇魅力。26日,实践团队来到清民民间工艺品厂,学习参观扑灰年画和泥塑的制作,拜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听说实践团队要对高密非遗文化进行调研和走访,高密市邮政局民俗负责人张鹏副局长热情的接待了团队成员,他向队员们讲到:聂家庄泥塑起源于明代万历初年,已有几百多年的历史,经过人们的世代相传,由简单造型到复杂结构的生产演变,发展到现在多种多样,千姿百态类型的民间工艺品。到达制作间,映入眼帘的是响虎,摇猴,摇鸡,坐狮,泥娃娃等众多品种的泥塑,泥塑作品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其中响虎更是胸挂桃红大花,额涂朱笔王,即威风,又娇艳。“响虎”,也称作“祥虎”。早期,每逢过年过节人们进行制作,意为图吉利。现在,人们会把它作为收藏品或者装饰品。传承人向队员们介绍了泥塑的样式、制作流程和和发展现状,使团队成员对泥塑的了解更加深入。张副局长对我们讲到,现在泥塑的制作基本上都是以家庭为单位,产业生产存在很大的困难。而且现在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外出打工,传承方面的问题还是相当严峻的。
高密市邮政局民俗负责人张鹏向团队成员讲解泥塑发展状况 刘承凤 摄
之后,张鹏副局长带团队成员参观扑灰年画和泥塑的民俗博物馆,详细地向队员们介绍了相关情况,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扑灰年画是我国民间年画中的一个古老品种,始见于明代,盛行于清代,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高密的扑灰年画凝聚着高密世俗文化内涵,高密家堂祭祀画,几乎涵括了中国民间年画所有的敬祖乞祥纳福文化内涵,是家堂年俗孝文化功用的核心之一。民俗博物馆中,一张张生动形象的年画,以色代墨,色彩明艳。画中人物个个动感大方,丰满圆润中不失隽秀,喜庆祥和中不失优雅,给人一种强烈的美感,淋漓尽致的展现出了扑灰年画所特有的艺术美感。张鹏副局长告诉队员们,现在的扑灰年画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手工制作,但手工制作耗费时间很长,一幅画的制作时间要花费一到两个月的时间;另外一种就是机器制作,制作快,耗时少。团队成员在与民俗传承人的交流过程中了解到,由于现代艺术的发展,扑灰年画的受众群体较少,所以销售困境较为严重,创新是其发展的唯一道路。
团队成员参观扑灰年画 方宏业 摄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是破解乡村重点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扑灰年画和泥塑如何传承,如何创新,如何进行产业化发展是当务之急。当今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比较困难,非遗要适应时代潮流,创造符合现代市场需求的创新产品,扩大受众群体,促进产业化发展。
泥塑作品——“响虎” 方宏业 摄
最后,团队成员跟随传承人亲手制作了泥塑,在传承人的悉心指导下,队员们捏出来的泥塑虽然有些僵硬但也有模有样。尽管满手都是泥垢,但是能够真正体验一次泥塑的制作,每个团队成员都显得无比的开心与满足。每位传承人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这其中的艰辛难以想象。正是传承人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才让非遗之光绽放,让非遗精神传承永远。
通过几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了解,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必要性。同时明白文化传承的接力棒更需要青年一代来传递。团队成员认识到必须要充分激发非遗保护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活力和潜力,非遗铸魂、引领振兴,保护传承、打造品牌,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盛情绽放,让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的活力。
团队成员与张副局长和民俗传承人合影留念 方宏业 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1946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