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千年的文明里蕴藏着无数令人惊叹的智慧,似点点星芒,隐匿在幽暗历史的银河里。翻开史书的扉页,令人沉醉的当是富有音律与哲理的诗词绝句。而诗经作为中国诗歌的开篇,虽不是气势磅礴的交响,但却是先秦智慧的凝炼,是生活的极高概括。经历层层选拔,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15名学子组成了“文化速递”青年支教团,前往阳新县浮屠镇玉堍村玉堍小学开启为期21天的支教活动。在支教过程中,团队将诗经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潜心相授,致力传承,为让来自各乡镇的留守儿童感受传统经典的魅力。
不应被忽略的文化传承
“诗经因其保存至今的仅有三百多首,故又叫诗三百,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集……”老师的声音回荡在小学祠堂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几张课桌再加上一个老师便是他们的小小课堂了。在家族的宗祠里学习诗经,一切都是那么相得益彰。在队员第一天来到学堂讲解“诗经”这个对于孩子们来说还略显生僻的概念时,不少孩子还是会感到疑惑:“诗经到底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诗经?”因为一字之差,孩子们甚至将诗歌与诗经进行了比较,认为诗经只是高年级的同学们所应该掌握的。在这只言片语中,团队队员了解到:因为是非完整小学,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当地的孩子连基本课程要求背诵的诗词都没有记忆,更别说诗经了。由于乡村教育有关国学的部分缺失,传统的东西甚至是这里的宗祠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的磨洗中渐渐消逝,更是难以对学生形成耳濡目染的影响。因此“文化速递”青年支教团的队员们此行的目的便是:开展偏远山区的国学普及。
希翼仍会展翅高飞
诗经开篇便为《桃夭》,可见其举足轻重的地位。古人将桃花的外“美“与宜家宜室宜人的内”善“相结合,表达了人民对家庭和睦、安居乐业生活的向往。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家庭的重要性,同时领悟”桃夭“中中华民族延续至今的喜庆和祝福,诗经老师便在第一堂课上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带领孩子们学习篇目《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朗诵过后老师问道“桃之夭夭”是什么意思,“桃花!”小朋友骄傲地昂起自己的脑袋,一脸自信地喊道。“意思接近了,但是不对哦,这应该是桃树含苞开满枝头。”“老师,那为什么要叫夭夭啊?”在孩子们的持续追问中,有几个调皮的小男孩小声打趣道:“妖怪哪里跑!”整个课堂上笑声不断,原本沉闷的诗经课气氛也活泼起来。
随后老师便深入为同学们讲解《桃夭》的重点词句:“夭夭“是花朵怒放的样子,“华“是通假字,原本应该是”花“,而通假字简单理解就是常说的错字,这在古代的诗歌文言文中属于正常现象。孩子们也在讲解中逐步发现诗经经典的独特之美,好奇着揭开《诗经》其他篇目的神秘面纱。《诗经》奠定了中国诗歌艺术创作的民族文化传统,且在发展过程中与时俱进,日久弥新,是中华人民自信、骄傲的根本,队员们更希望孩子们在诗经中滋取”文化自信“的养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并成长为自觉的传承人。
经典咏流传
农村的孩子因缺乏现代新媒体的课堂教学,能够利用的资源十分有限。而又因为缺乏正确的引导,所以尽管有机会也难以关注到有价值的东西。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一经播出便广受社会关注,而农村的孩子却几乎是闻所未闻。于是诗经老师为孩子们播放了《经典咏流传》中的改编曲目——《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曼妙的音乐让人如痴如醉,它似点点甘霖,洒在孩子的心田,带来雨过天晴的舒爽与纯净,让孩子的小小世界有了来自大山之外的色彩。
队员陈逸洋作为诗经课的老师,在课后表示:“相较于诗词、成语、礼仪等其他国学课程,已经预想到了诗经是孩子们最难理解也最难接受的一门课,在其他备课老师已经有很好的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的方案时,自己还是一筹莫展,毕竟部分成年人对于诗经也是敬而远之,更别提让孩子们在这短短二十天顿悟。但是后来我也调整了思想,我们不可能要求孩子们都了解地非常透彻,能做的就是让孩子们了解经典之美,从经典中提炼出‘文化自信’的部分。孩子们在课上也很配合,甚至不少同学下课主动来找老师背诵呢!”
经典的东西正是因为经历了时间的考验而愈发的耀眼才谓之经典,但经典同样需要传承。诗经课给孩子们带去了诗歌的启迪,让孩子们了解了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魅力。课后,没有了平日的喧嚣,只有静坐在课桌上的孩子,一脸认真地将课上讲解的诗经誊写在自己心爱的本子上。(通讯员 陈欣 胡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1951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