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高腔发展,任重道远

来源:湘潭大学 作者:胡紫娟

调研团在黄家桥村河边拍摄空镜时,无意间遇见了“浦市通”姚源平先生。姚先生在知道我们的来意后便带我们来到了谭子兴文学研究基地,拜访传统文化爱好者、民间文化记录——吴锡林先生。

吴先生告诉我们,他第一次来到浦市是在去年8月15日,那时他刚退休,“起初来浦市只为游玩,后来遇到姚先生,他带着我和同伴们一起逛,逛着逛着我就爱上了这文化底蕴非常浓厚的小镇。”回忆到这里,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浦市的深厚文化底蕴激发了他的写作和摄影兴趣,使他心中产生了久居浦市、研究和记录浦市文化的想法,这想法也很快被他付诸于实践。同年10月,吴先生定居浦市。

结缘

定居不久,吴锡林的满腔热忱被浇了一盆冷水,作为一个外地人想要去研究浦市的传统文化,“第一感觉就是两眼一黑,完全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他先去参观了浦市古镇的一些古老建筑:李家书院、吉家祠堂等,同时还考察了湘西地区的一些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踏虎凿花、辛女传说、傩面具等。对湘西文化的了解逐渐深入,使得吴锡林确定了想要拍摄的纪录片专题(辰河高腔)和拍摄需要的时间,还了解到拍摄辰河高腔纪录片的精髓所在:到群众中去。“熟悉的过程就是深知的过程。走到群众中去,在一个地方待的越久,它的内容就不断涌现出来。接触的人越多,信息也就越广,和当地老百姓交好朋友,他们就不害怕你的镜头。真实是纪录片的重要原则,拍老百姓,就不能让他们对镜头有陌生感,让他们对着镜头也能很轻松自然显得真实。”

(图为采访吴锡林先生图)

前世今生

高腔是一种由多元戏曲文化融合而成的戏曲。谈及高腔的形成发展,吴先生提到了两种结合。第一种是商业和戏曲的结合。自古以来,商人在做得风生水起的时候就会修祠堂,或者修会馆。明清时期工商业发达,在浦市古镇,繁华时期有13家会馆,即十三省会馆(实际上是十省三府)。这些商人修会馆、修祠堂,也修戏台,甚至会养戏班子,从而催生了当地的戏曲文化。这种商业与戏曲之间的结合,为高腔发展打下了基础。

“第二种结合就是辰河高腔最直接的形成方式”吴先生谈到。(第二种结合是什么和什么结合?)元末明初时,湖南因为政治动荡伤亡惨重,人口之间的流动形成了“江西填湖南、湖广填四川”的局面。江西弋阳县的曾氏两兄弟为逃避战乱来到浦市一带居住下来。在浦市,曾氏两兄弟虽远离故土,却依旧无法忘记故乡的戏曲——江西弋阳腔,每日都会哼唱。浦市被沅水环绕,形成天然的大码头,各地商贩来来往往,曾氏两兄弟的哼唱感染了不少的他乡之客,因此向曾氏两兄弟拜师学艺的人逐渐增多。发现了商机的曾氏兄弟从浦西搬到十三省会馆之一的万寿宫。从此万寿宫便成了沅水河畔的一座戏曲殿堂。

(图为调研团在万寿宫图)

辰河高腔的形成分为三步:第一步叫做围鼓戏,也叫围堂戏。演唱的人都围鼓而坐,他们一边敲打锣鼓行头、吹拉乐器,一边念戏文。第二步叫做矮台。发展成为木脑壳戏,木脑壳戏就是木偶戏。演员拿着一个角色,唱一些符合木偶身份的词。第三步就是高台。这也就是是辰河高腔成熟的一个标志。经历百年变化,融合佛教音乐、花戏、沅水号子和福歌等多元文化以及唢呐笛子等多种乐器发展,形成最终的辰河高腔。清朝康雍乾三朝时期辰河高腔达到鼎盛。

任重道远

吴先生告诉我们:“高腔以前发展得好,现在已经远不如从前了。没有完整的戏班子,演员稀缺,”说话间吴先生不觉皱起了眉头。浦市的戏班子比较分散,难以形成大剧团,比较大的剧团就只有泸溪辰河高腔传习所。浦市化工总厂曾经组织过一个剧团,但是由于原来的剧团成员年事已高,加上经济效益难以维持剧团的生存,也就不得不解散了。戏班子是辰河高腔的基础,而当代年轻人追求新鲜事物,追求娱乐性,大部分青年人已经对这种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兴趣,新鲜血液都无法有效注入,只有部分老年人因为兴趣爱好而聚集在一起唱戏,就连基础都动摇了。

“内容分散,也是辰河高腔难以发展的原因之一”,吴先生说完便叹了口气。作为辰河高腔的最著名剧作,《目连救母》代表了辰河高腔的最高演出水平,它的故事从印度传入。中国人喜欢入乡随俗,于是将传进来的故事加以中国化,使得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而且融合了佛教元素。它体现了辰河高腔的所有艺术特点,最能代表辰河高腔的精华部分。最初的《目连救母》剧本,有48本目连台台戏,要演七天七夜,现在的版本已经被浓缩成一个小时,加上不同的戏班子有不同的保留。《目连救母》在历代浓缩剧本的过程中,内容已逐渐丢失。曾经可以演七天七夜的大戏,也变得支离破碎。

2006年,辰河高腔进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来,泸溪县加大了对辰河高腔的保护和发掘力度。2007年至今,泸溪县剧团从内容到形式,对辰河高腔进行了全方面创新。对于高腔,他们努力寻求继承保护与创新发展之间的平衡,尽管路途艰难,但他们绝不放弃。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1975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开展“携手并进 心灵共鸣”餐厅沙龙活动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号召,提升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帮助他们有效释放心理压力,11月21日,传媒技术学院于湖苑餐厅二楼开展了“携手并进,心灵共鸣”餐厅沙龙活动。传…… 姜雨涵 陈珂 王瑶 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查看全文 >>

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光影之翼服务队开展“周末课堂”志愿服务活动(十四

为敦促青少年铭记红色历史,赓续红色血脉,进一步丰富社区儿童的周末文化生活,11月10日,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光影之翼服务队前往东昌府区柳园街道红旗巷社区开展了“周末课堂”志愿服务…… 荆煜轩 刘玺诺 杨 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查看全文 >>

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传动平安”一站式学生社区评选“筑牢安全防线 共创

为响应国家消防安全月的号召,增强学生们的消防安全意识,普及消防安全知识,10月31日,传媒技术学院宿舍管理中心与“传动平安”一站式学生社区共同举办了“筑牢安全防线,共创文明公寓”…… 姜雨涵 陈珂 杨宇 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查看全文 >>

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举办“笔下生辉 墙间映彩”社区墙绘志愿服务活动

为进一步加强校地合作,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与社会责任感,10月20日,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团委与闫寺街道团工委在嘉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联合开展了“笔下生辉,墙间映彩…… 荆煜轩 魏振飞 李 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心梦交织的志愿华章

在城市的角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身着红马甲,如同一簇簇温暖的火焰,汇聚成名为“心语汇梦”的志愿服务队。“心语”是心灵…

爱汇聚,筑梦想

在熙熙攘攘的城市街头,或是宁静偏远的乡村小道,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以爱为帆,以梦为桨,“心语汇梦”志愿服务队如同一颗…

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开展“携手并进 心灵共鸣”餐厅沙龙活动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号召,提升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帮助他们有效释放心理压力,11月21日,传媒技术学院…

心与梦的交融

心与梦的交融:在志愿中成长与奉献“心语汇梦”志愿服务,宛如一首悠扬的乐章,在城市与乡村的上空奏响,每一个音符都跳动着…

爱心汇聚

爱心汇聚,筑梦前行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一些人在默默付出,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奉献的意义,用心语传递着温暖与希望,这就…

最新发布

清华学子走进大同开展古城保护与修复经验交流座谈会:“秉承正确理念,切实保护价值”
7月18日上午,大同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现任大同市古城保护和修复研究会会长安大钧与清华大学“平城寻迹”赴山西大同调研古建保护支队的同学们在大同府文庙明伦堂进行座谈,就大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现状与意…
不忘教育初心 情系有爱古沟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连绵田野路,唯怀真情来。登上使命的列车,赴数公里之外的支教之约,有太多触目兴叹,有太多意外收获……这是一次毕生难忘的经历,一次直抵人心的精神洗礼,从中能深切感受到教育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科技支农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走进富平县庄里镇社区及庄南村
为深入了解庄里镇的电力信息化、绿色化现状,丰富调研数据,7月28日,信控学院“电力信息化驱动美丽乡村建设”科技支农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出发前往庄里镇进行走访调研。在庄里镇政府负责人的带领下,实践团首…
微尘出行:地球上的星星都会发光
微尘出行第三队为了后期更快的步入正轨和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工作,志愿者进行了第一次家访活动。共走访5家分别囊括了小学,初中普通和特殊家庭的孩子生活学习环境情况。7月8日在昨天基础上增加两家走访,深入和…
重温历史,传承战争文化:福建农林大学学子赴晋江市围头村
重温历史,传承战争文化:福建农林大学学子赴晋江市围头村7月25日电(通讯员林雪珂)为助力新时代乡村治理,关注乡村文化融合发展。近日,来自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7位学生与导师一同赴素有“海峡第一…
“微尘”中的感动在点点滴滴
老天似乎在考验着我们的耐心和毅力,今天的太阳格外的刺眼。早餐,阳光照进厨房,照在我们的早餐上,美味的粥闪着晶莹剔透的光.照在男生的手臂上,一圈圈的绒毛朦胧有温柔。放学时间到来,孩子们呼着喊着跑…
“微尘”暑期三下乡:课堂见真知
已经是三伏天了,有些干燥的空气、天边厚重的云朵、一刻不停的蝉鸣还有不时拂动树叶的微风,都带着夏天的气息。再配上一支雪糕,也许就能唤起童年夏夜的回忆了吧。今天的朗诵课,老师带着孩子们学习了一首名…
长沙理工大学交通学子走进超级工程“深中通道”,现场学习“航母级”沉管预制技术
7月25日至31日,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赴“深中通道”实践团于中交四航局“深中通道”S09标段项目部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实践团走访观摩工程项目,实地感受超级工程、大国重器的特殊魅力,现场…
开启回響艺术扶贫之旅,略补乡村艺术教育短板
开启回響艺术扶贫之旅,略补乡村艺术教育短板为了响应扶贫计划,弘扬大学生精神。广东医科大学回響三下乡志愿服务队围绕“卫生、科技、文化”开展自7月14日起为期十天的五经富镇艺术扶贫活动,将对揭西五经富…
湖北十堰支教感悟:我们向阳而生,我们陪你们茁壮成长
大学生网8月1日十堰电(通讯员赵静)截止2019年7月29号,我们已经在青曲镇中心小学完成了两周多的支教工作。两周的相处,两周的磨练,两周的变化,每一天都有满满的回忆。两周过去,我依旧记得我们从学校出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