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刘业超专访:人退休了,学术研究不能退休

来源:湘潭大学 作者:常帅

“做学问,没有时间界限;人可以退休,但是我的学术研究却不能停下来”,今年82岁的刘业超已经退休20年了,在这20年里,他从未停止研究学术的脚步。“一个老人、一门学问、一辈子”,刘业超用这“三个一”来概括自己。

(图为刘业超老人)

刘业超是地地道道的湖南人,自幼深受红色文化的熏陶,“我一直记得周总理说,当时一百个人里只出一个大学生,所以这一个大学生是九十九个人供出来的”,刘业超也一直以“我是党和人民的儿子,必须无愧于党和人民”为个人准则,努力学习,在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后更是刻苦钻研,这都为他后来的文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吃过不少苦,是共产党给了我们美好生活,所以我对党的感情很深厚,党指向哪我就奔向哪!”1958年从武汉大学毕业后,刘业超来到大兴安岭支援边疆教育,在那呆了整整27年。1985年,他又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来到湘潭大学,在中文系执教。他与同学们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需求,一心想编写一本写作教材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使学生们写作有“法”。当时已经有许多高校与名家编写过大学写作教材,怎么才能编写出有湘大特色的教材,成为了刘业超首先思考的问题。面对难题,他迎难而上,他召集了一批中文系教授共同研究,并翻阅了国内外众多的写作教程。在刘业超和一众中文系教授的努力下,终于在1987年,一本不仅吸收了国内外先进理念,还拥有湘大人自己的智慧与经验的写作教材——《现代写作教程》诞生了。此书一出,立即引起了全国高校中文教授的关注,反响极好,并获得了湖南省首届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

在《现代写作教程》之后,他的《雷沛鸿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于1993年获得湖南省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现代文心》于1994年获得湖南省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雷沛鸿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一书更是得到了教育界的高度评价,其中全国知名学者北师大郭齐家教授在《博览群书》刊物上发表专题书评,称该著是:“对中国近代教育家雷沛鸿的高教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和现实延伸,达到了对高教的现实模式进行系统扬弃,对其逻辑模式进行全面探索的目的。”

(图为刘业超老人和调研团成员)

1999年,刘业超离开了自己热爱的教师岗位,退居幕后。但他对文论学与写作学的研究并没有就此止步,“我退休了,可学术研究没有退休,我现在反而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文论与写作了。”刘业超决定通过现代文化视野对《文心雕龙》进行系统研究,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研究途径,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为中国文论的发展提供借鉴。为了对前人关于《文心雕龙》的研究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刘业超潜心闭关整整六个月,将关于《文心雕龙》的2800余篇论文全部认真看完。为了不耽误研究,他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带着电脑,甚至为了证实研究内容,年逾古稀的他还亲自前往广西、武汉等地调研,最终光是笔记就有几十万字。“他确实不容易,令人佩服。”刘业超的老伴说,这些年来,他每天晚上都要过了12点才睡,总是来回奔波于电脑前、图书馆,“他对生活、物质等都不怎么在乎,工作成了他最快乐的事,我也很支持他。”

十年磨一剑,从2002年到2012年,刘业超用十年的光阴撰写了《文心雕龙通论》,但就在心血之作即将问世时,他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出版需要十多万的出版费。由于种种原因,他在一开始申报课题之时,就没有争取到足够的经费,为了能够出版,刘业超最终自掏腰包,后来在湘大老科协等相关单位和个人的支持下才补回部分钱款。“我完全不为个人的名利,我只想在学术上报答党和人民”,最终这部呕心沥血之作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一经面世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巨大轰动,并被全国学术界推为向十八大献礼的精品工程之一,以中文简体、中文繁体、英文3种形式向全世界发行。

(图为刘业超老人正在接受采访)

“再多的苦我都愿意吃,我老了,但我的学术研究坚决不能退休”,刘业超介绍,《文心雕龙》是一部儒、释、道三家合一的文学理论巨著,是中华文化根之所在,而其中关于佛学的内容又极具研究价值,他现在已经投身于佛学对中华文化影响的研究,继续耕耘,砥砺前行。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122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一粒火种,点亮振兴之路——“大包干”精神 赋能凤阳县小岗村乡村振兴

1978年的一个冬夜,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在一纸“生死契约”上按下红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大包干”的序幕。四十余年后,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时代背景下,小岗村再次成为观…… 刘凯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查看全文 >>

书写科创之梦,让青春更闪耀——刘凯

引言新时代的青年不忘初心,奋斗力行,用汗水浇灌理想,用智慧开启新路,用自身行动诠释了“创新无止境”。创新型人才是科技创新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资…… 安徽中医药大学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查看全文 >>

“医路潜行”青年志愿先锋团:医产融合为乡村振兴开辟新路径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医药与康养、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更为乡村振兴开辟了新路径。安徽中医药大学“医路潜行”青年志愿先锋团深入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程庙村调研…… 刘凯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查看全文 >>

安徽中医药大学新安医学调研实践团:从新安百草园到智慧中药房

2024年7月10日至7月12日,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立德创新卓越班”联合上海中医药大学“屠呦呦班”共计40余人赴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黄山歙县是新安医…… 刘凯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查看全文 >>

安徽中医药大学三下乡--歙县义诊暖人心

义诊温暖人心,医药点亮乡村2024年7月11日早晨,安徽中医药大学新安医学调研实践团来到了歙县经开区社区委员会进行义诊活动。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安徽医院的六位专家一同上阵,…… 刘凯 方文发 杨雯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之光寻访团聚焦南阳五中丁军丽老师:以爱为笔,书写历史

2月16日,广西师范大学教育之光寻访团成员冯彦博深入南阳五中(三全校区),对深受赞誉的历史教师丁军丽展开深度访谈,旨在弘…

一粒火种,点亮振兴之路——“大包干”精神 赋能凤阳县小岗村乡村振兴

1978年的一个冬夜,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在一纸“生死契约”上按下红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大包干”的序幕。四十余…

参观朱光纪念馆,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2025年2月5日,“文化之根,精神之魂”社会实践队一队员怀着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走进了承载着深厚历史意义的朱光纪念馆,进…

安徽工业大学学子返家乡:环保教育宣传在行动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安徽工业大学的奚燕同学利用暑期返回家乡安徽铜陵,开展了一系列环保教育宣传活动,旨…

【班团建设】“借院校之花,结学习之果”——法学2303团支部数字法治专家讲

当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法律与技术的交融已成为时代命题。2024年12月13日,法学2303团支部全体成员齐聚马房山校区西院会议中心…

最新发布

菇往经来社会实践队8.2
【最新动态光电学院】“‘菇’往‘经’来”实践队顺利出征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授权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和教育部牵头制订发布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
经济学院“寻迹”调研团前期会议顺利举办
8月3日下午,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寻迹”调研团在一教117会议室展开社会实践前期会议。为调研走访做充分准备,以便后期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此次会议由队长臧铭蕾主持,调研团全体成员共同参与。会议伊始,臧…
三下乡/援疆精神,沙坎之魂
7月16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赴新疆吐鲁番市鄯善县鲁克沁镇沙坎村小队到沙坎村党支部拜访村主任吕传民,村主任的祖籍是江苏徐州,作为一位疆二代,于19岁就进行援疆工作,到今年已经是第45个年头了,一直为了村…
三下乡/访问普通村民,了解基层动态
近日,各大高校的三下乡活动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赴新疆吐鲁番鄯善县沙坎村调研小队也在完成自己的调研任务。为了更全方面地了解村里的情况,他们开始在沙坎村中走访普通村民。通过询问村…
暑期社会实践个人感悟
时光如梭,岁月蹉跎。很早之前我就在想,大学的假期不应该因为没有作业而虚度,是不是应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去体验一下社会,体验一下生活。以前在学校就听过很多人下乡支教的故事,我常常被他们感动,同时…
浙江农林大学“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拾忆抗战村”之兴徐村文化,促经济发展
为深度发掘徐村抗战文化内涵,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早日实现,近日,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拾忆抗战村”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赴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天目山镇徐村村开展以“文化兴盛”…
支教初心不改,有缘再聚唐庄 ——临沂市兰陵县车辋镇唐庄村社会实践个人感悟
5月12日,文化教育下乡服务团队开始纳新;5月22日,像是等待了一个世纪,面试成功的消息如五月的夏风轻轻飘进我的心里;7月8日,满怀着憧憬与对未来的希冀,我们收拾好行李踏上此次旅程;7月20日,天下没有不散…
实践美丽中国梦,共创蔚蓝海滨城
实践美丽中国梦,共创蔚蓝海滨城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助力秦皇岛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之兴盛文化,振兴徐村
为进一步推动徐村抗战文化与精神的振兴与传承,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早日实现,近日,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拾忆抗战村”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赴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天目山镇徐村村开展…
国学下乡村,支教在路上 ——兰陵县车辋镇唐庄村支教感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忘不了的,是孩子们一声声带着童稚却又不失认真的朗读;忘不了的,是他们眼神里毫不倦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