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者,美好之谓也;徽州即是美好的地方,它有着优美的自然景观,延续至今的徽商文明,更拥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7月19日,电气学院赴安徽黄山探访徽文化暑期社会实践队来到屯溪、歙县,一起去探寻优秀民间艺术的足迹与徽文化的精髓。
传承之火不灭——徽剧
徽剧发展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对中国戏曲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同时,徽剧也是徽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观的反映了徽州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特点,值得深入研究。
在与两位省级非遗传承人——汪亦平老师和江贤琴老师交谈后,我们认识到目前徽剧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艰难,受众面小是主要原因。徽剧并不像黄梅戏通俗易懂,所以听不懂也就成了阻碍徽剧发展的绊脚石,这些问题都导致了徽剧面临“断种”的危险。通过对非遗传承人的采访我了解到,徽剧的发展必须得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孩子的兴趣,加之以后政府的扶持,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去了解徽剧。不仅如此,徽剧的宣传也需要结合如今传播性广泛且迅速的互联网,这样能扩大影响范围。在徽剧传承中,难能可贵的是传承人们的坚持,只要有这份力量,徽剧这星星之火定不会熄灭,而且我相信它终究可以形成燎原之势。当然,坚持也是我们每个人所需具备的,坚持正确的方向,正确的道路,坚持不懈的走下去,于个人,于社会,都是如此。
变与不变求实——徽墨、歙砚
墨和砚作为文房四宝中的“二宝”,不管是在古代人们的交流、历史的记载以及如今的书画艺术中都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而徽墨和歙砚更是墨砚中的精品,它们所承载的传统制作手艺和匠心的价值更是无法估量的。
到达当地有着百年历史老墨厂后,我们看到徽墨生产车间里的师傅们正忙着杵捣、成型,简朴的车间与师傅们熟练的动作,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从整个流程看下来,我们发现制造手艺还是保持着传统的方法,但也有现代技术的运用,例如:空调除湿等,其中,讲解员还告诉我们晾墨的过程很是讲究,需要八个月之久,而且对温度、湿度的要求也很严格,温度过高容易造成墨蹄开裂甚至断裂,而晾晒时,如果湿度太大,容易使墨发霉。由此可见,制墨需要足够的耐心和细心,缺一不可。正如在求学路上的我们,需孜孜不倦的去探寻书本知识并要在实际实验操作中学会细心灵活的运用。
在歙砚研学基地,基地讲解员带领我们参观了歙县古城墨砚博物馆,馆内陈列着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砚台,有的看似普通的砚台却也有着它独特的故事,散发着浓郁的艺术气息。随后,从事歙砚雕刻四十多年的胡秋生大师与我们进行了深刻的交谈。其中,胡老师也重点提到了创新:如今,歙砚制作过程中石胚的挖掘和切割利用了现在的工业技术,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但歙砚的雕刻还是坚持着传统的手艺。对于砚台图案的设计,师傅们是根据石头的天然纹理结合自身对文学、时代变化等融合多方面的技术领域进行创新构思,这样一方砚,承载的是中华文化,传递的是文明思想,培育的是时代精英。
“忠于古法,精于创新”,我想这是徽墨和歙砚传承中难能可贵的地方,传承根本不变,这也告诫我们,在追梦的路上,可以“善假于物”,但更要保持初心,砥砺前行,千万不要忘记当初自己为什么出发。
知行合一求是——陶行知
踏入陶行知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陶行知先生的雕像和墙上的八个字“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言简意骇的介绍了陶行知先生的主要身份和教育成就。在纪念馆当中,详细介绍了陶行知先生的生平,其中最让我动容的是介绍了陶行知先生留美毅然回国、创办数个学校等生平经历以及先生先进的办学理念这一篇章。纵览陶行知先生的一生,他对中国早期教育事业的发展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教育不仅仅是口头上的号召,而是需要不断地实践,结合时代的发展进行适当的创新和改革。
“失败是成功之母”而它后面的那就话是“奋斗是成功之父”,在陶行知纪念馆内看到这样一句话我感触良多,反思着自己的不足,我在心里暗暗立下誓言,要将陶行知先生的话始终铭记于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奋斗。先生就是这样一个敢于实践,带着巨大的责任感和民族主义斗士的不屈精神在国内为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的伟人,他为民族和国家的崛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如今正值青少年的我们,也应当秉持着一颗感恩、爱国之心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脚踏实地,为以后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期两天半的暑期社会实践虽然结束,但它让我了解了优秀的传统徽州文化,也让我认识到如今像这样的民间艺术急需我们贡献出一份力量,更让我深刻理解“行以求知更知行”的哲学内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有很多,它们就像中华文化璀璨星河中的点点繁星,映照着华夏大地,而身为华夏子孙,我将会竭力去守护这份美好。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148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