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至21日,集美大学读书社实践队先后来到了永定的上南村和牛牯扑村,对两地红色文化的传续状况展开调研。
20日下午,队员们前往素有“闽西小井冈山”之称的牛牯扑村,追寻革命先辈光辉足迹,接受红色文化熏陶洗礼。牛牯扑村位于永定县岐岭乡西北,地处大山深处,近年来村民逐渐迁居山下,当地仅留下了毛泽东纪念亭。乘着大巴沿着蜿蜒的小路一路向上,道路两旁的绿植翠色欲滴,云朵遮挡了部分灼人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在前进过程中不断从车窗流入。车辆行至纪念亭后,由于山路狭窄不便行驶,大家遂改步行上山。上山过程中,阳光刺破云层照在队员身上,上山的道路坑坑洼洼、杂草丛生,由于刚下过雨,十分湿滑。但这些并不能成为阻止大家继续前行的理由。数十分钟的跋涉后,跨过潺潺小溪,穿过青翠毛竹,一个不起眼的竹制小屋便进入大家视野,走近一看,“饶峰书屋”四个大字印于其上,屋内一张小桌紧靠左侧的墙壁,桌上煤油灯已布满蛛丝,可以想象,毛主席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调养身体、指导革命的。随后,队员们下山看望了曾经倒穿草鞋背着毛主席逃脱敌军追击的先辈陈添裕一家。他的儿子回忆起父亲的事迹时说,当时小路坎坷崎岖,灌木丛生,陈添裕背着毛主席一路疾走。为了摆脱国军追捕,陈添裕急中生智,将草鞋倒穿,伪装成反方向跑的样子,才得以逃过一劫。脱险后,陈添裕的双脚已然磨出大泡,满是鲜血。据他回忆,父亲生前身材高大,为人老实善良,不擅言谈,在世的时候很少向人提起这件事情。1949年,曾有人上门邀请陈老上北京观看开国大典,但陈老却以需要照顾待产妻子为由婉拒了。他在世的时候,经常教育后代们要勇于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奉献自己,不图回报。一番交谈后,队员们邀请陈老一家到门口拍合照,陈老的儿子也年过八十,阳光透过屋檐斜照在老人的银发上,听到陈老一家近年来生活越来越好的消息,队员们也为曾经的革命家庭苦尽甘来,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而感到高兴。
21日上午,队员们走访了位于湖雷镇上南村的万源楼,在短暂的行车后,一栋青黑色瓦面,粉白色外墙的图木结构房屋便映入眼帘,隽永有力的“万源楼”牌匾横挂于门楣上。这是中共在永定开拓党支部的第一站,也是此次永定之行的最后一站。移步楼内,通过房间四壁的史实资料和讲解员的解说,队员们了解了万源楼背后的故事——93年前,阮山、林心尧、赖玉珊、赖秋实、熊一鸥五人在此成立了中国位于福建的第一个党支部,成为了该支部最初的五个初始成员。那时候,永定人民的文化水平并不高,为了提高百姓的文化水平,让革命意识更加深入人心,他们以“毓秀学堂”为活动基地,举办平民夜校。阮山还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其中,创作了大量具有鲜明阶级性和战斗性的山歌,被称为“山歌部长”。理想因其远大而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信念。五人的努力并没有白费,支部的党员数量从5人发展到了34人,从34人又发展到了512人。后来,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后,五人与张鼎丞一起带领着老百姓在永定各地掀起暴动,拉开了福建总暴动的序幕,史称“永定暴动”。至此,大家思绪万千,纷纷感慨革命先烈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抛头颅、洒热血的勇气。返程的时间到了,队员们走出楼外,静静凝望着饱经风霜的万源楼,93年的光阴在这里被拉成幽静深邃的小路,队员们经过时,舍不得走远,忍不住回头。
此次牛牯扑、万源楼之行,队员们深刻体会到革命先辈战斗环境的艰苦和革命成果的来之不易,而陈添裕、阮山、林心尧等人在面临危机情况及艰难现状是所表现出的过人的胆识,也在队员们心中不断回响,激励着他们不断走在前行的路上。读书社实践队的队员们,冲鸭!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177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