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日照7月24日电(通讯员 王晨旭 张念丽 穆贵琳)近日,山东工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文化在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山东日照莒县夏庄镇浮来青度假区,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通过探访茶园、参观纪念馆和生产车间等活动了解了山东茶叶发展的历史篇章。
日照,作为当年山东“南茶北引”的实验地,为全省“南茶北引”起到了极大的带动作用。 1954年,谭启龙任中共浙江省委第一书记,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席。来山东任省长之前,毛主席和他在杭州谈话时就说过,“山东人口多,又爱喝茶,你到山东去工作,应该把南方的茶引到山东去”,并建议他“在山后多种些茶”。1956年,谭启龙决定在山东试种茶叶,在他的直接安排下,山东从安徽购进了大批茶苗、茶种,分发到各个地区试种。当时,山东“南茶北引”范围最初确定在青岛、日照、临沂三地, 由此山东开启了南茶北引的历史征程。
南茶北引领头人谭启龙简介。通讯员 穆贵琳 摄
从神农氏尝百草,到如今枝繁叶茂的大家庭,茶叶历经千年,依旧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绿茶、青茶、红茶、乌龙茶,苦尽甘来,别有一番滋味。在茶园的采访中,勤劳朴实的采茶人详细的介绍了各种茶叶的采摘方式。例如人们津津乐道的西湖龙井,它的采摘方式是“一芽”,即只采摘一片嫩芽,而山东的鲁茶大多为“一芽一叶”或者“一芽两叶”,即一片嫩芽加一片或者两片展开的嫩叶,冲泡开来不仅茶香四溢,更有天外飞仙的姿态。
在日照绿茶的加工车间,刚刚采摘下来的新鲜茶叶晾在竹筐里,车间负责人介绍到,加工一斤(500克)茶需要五斤(2.5千克)新鲜的茶叶。经过清洗的新鲜茶叶首先要经过“杀青”工序,避免其在加工过程中氧化,保留其鲜绿的颜色。由于茶叶每年采摘多季,不同季节采摘的茶叶炒制时间和工艺也是不同的,所以大多数日照绿茶的制作还是以手工炒制为主。参观过程中,车间负责人传授了一些关于茶的知识,讲道,春茶味道清香,但是不耐冲泡,五一时节采摘的茶叶最好,味道醇厚,可多次冲泡,秋茶韵味最为滋润,回甘清冽。
茶园交流体验。通讯员 王晨旭 摄
置身南茶北引纪念馆,这里所展示的老照片把时间带回到了那段艰苦岁月。1956年,由于地域气候等原因,加上农林部门没有懂茶树种植的人员,第一批5000株茶苗全部冻死。1957年春,引进茶苗4000株在青岛中山公园栽植,没有成活。1959年莒县引进4斤茶种试种成功,但几十年不遇的寒潮加上连续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试种成功的茶苗冻死,“南茶北引”面临失败的格局。直到1965年谭启龙在青岛考察时,发现中山公园路两旁当冬青种植的几棵茶树成活,这大大增强了谭启龙的信心,于是发起了第二次南茶北引。1965年青岛市太平山麓茶苗试种成功,各地开始广泛试种茶苗,1966年山东省“南茶北引”宣布成功。经过60多年的努力,山东大地遍布茶园,面积达到35万亩,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北茶”大本营。
照片中的历史。通讯员 张念丽 摄
文化是茶一大重要属性,茶叶作为古代“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见证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与陶瓷一样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符号走向世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茶可谓是征服了所有的阶层,上至古代的王公贵族,下至寻常人家,无一不为茶水的清香所折服,“半盏淳茶方寸润,修德养性净心灵”,品茶也是修身养性的过程。一壶香茗,一本好书,邀三两好友,可得浮生半日闲。
屡获殊荣的日照绿茶。通讯员 张念丽 摄
未来,以日照绿茶为代表的鲁茶将在现有的茶树品种的基础上改良、创新,对标世界名茶,做到享誉全国,叫响世界,创造属于鲁茶的历史。六十年只是中华千年传统茶文化的一瞬,同时也是南茶北引的第一个甲子,年轻却底蕴丰厚的鲁茶文化将会拥有更好的未来。文化在传承,我们在见证。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178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