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立新时代人民文化自信的浪潮中,传统文化愈来愈得到人们的重视。而徽州,这个中华大地名播中外的文化地理概念,这个独立而卓然的民俗单元,它孕育并传承了古老而文明的徽文化,更是青年一代探访文化记忆、担当传承责任的神圣土地。7月19日,安徽工业大学电气学院探访徽文化实践队一行前往黄山,展开了一段将青春力量融入文化传承的实践之旅,在火热的七月里,跃动的青春热血与古老的徽州文明碰撞出了别样的火花。
青春的访谈:百载流芳为徽剧,初心不改是匠人
作为徽州文化的发源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荟聚了众多优秀的文化遗产项目,曲调悠扬的徽剧以及“文房四宝”之二的徽墨与歙砚便是其中的一部分。虽不能亲身体验具体的非遗项目,但实践队此行有幸与多位非物质文化遗传承人进行了亲切交流。掩映在绿影葱茏间的徽剧传习所,就是实践队走访的第一站,队员们在这里见到了国家二级演员、省徽剧非遗传承人——江贤琴老师和汪亦平老师。在与两位传承人的交谈中,实践队对于徽剧的起源与发展有了初步了解,而当江老师感慨到: “我们是最年轻的一批,也是最老的一批;我们不敢退休,一旦退休,徽剧就没有传承了”队员们都为如今徽剧传承所面临的的困境而动容。但在之后的交流中,两位老师也谈到她们如今在政府的帮扶下,积极践行戏曲进校园活动,并于去年招收了一批新学员,徽剧传承工作有了很大起色。访谈在两位老师的倾情演唱中结束,但队员们深知用青春力量去担当文化传播与传承的旅程才刚刚开始。
歙县文化之旅的后续行程中,实践队前往老墨厂和歙砚研学基地,零距离接触徽墨制作与歙砚打造的相关工序,感受那一块块墨印一方方砚台背后的匠心独具。在歙砚研学基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胡秋生老师接受了实践队员们的采访。老先生说他拿到一块砚石之后都要观察很多天,有时思考的时间比制作的时间要长很多,但他的作品是最快最好的,勤学善思的品质也铸就了先生从一名普通工匠到成功的企业家始终如一的匠心。 “我一直在向你们年轻人学习,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往前走也要往回看。但现在的年轻人不关心政治是不对的,你们要关心,政治是大方向,这样你们才不会走错路”,胡老先生语重心长地告诉队员们“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先生年近花甲,依然坚持锻炼,关心政治,潜心创作 ,实践队员在与老先生的访谈中收获的也不仅仅是歙砚制作与传承的心得,更是日后人生旅途中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带着这份祝福与期待再出发,青春的脚步将更轻快。
图为实践队与徽剧传承人江贤琴老师和汪亦平老师交谈。
拥有一府六县的古徽州,在皖南大地孕育出独具韵味、精巧绝伦的徽文化,也涌现出一批批徽州英杰,让这片古老的土地在时代的变迁中依然焕发新颜。穿过气势雄伟的徽州古城,实践队来到了陶行知纪念馆,在这里追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五十余载光阴,却融合了先生人生的八个阶段;几十平米的展馆,就映射了陶行知先生为中国教育事业所做出的毕生贡献。“手捧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徽州大地给予先生宝贵的启蒙教育,而这位“万世师表”则投身于更多人的教育中。走出徽州古城,队员们在古城周边遇见了众多栩栩如生的雕像。革命战士刘和珍,制砚名工李少微,北宋发明家毕昇……不由得让人感慨人杰地灵的徽州是方何其神圣的土地。如今,这里的能工巧匠、仁人志士也用自己的才智打响了徽州这张名片。青春的步履不停,我们终将遇见更好的徽州。
图为实践队员驻足参观徽州名人雕塑。
青春的视角: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初到黄山,白墙黛瓦马头墙,绿水青山秀丽景,淳朴热情徽州人都让实践队感叹道不虚此行。踱步于古色古香的徽州文化纪念馆中,它的前世今生,人文历史,民俗技艺以及自然风貌便如同一幅幅灵动的画卷展现在队员们的眼前。这所建筑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徽州记忆与徽州情怀的集中体现。而在琳琅满目的屯溪老街,灯光与夜色的辉映中是川流不息的顾客,似是瞥见旧时徽商的影子。车行城中,随处可见的徽派建筑被青山绿水环抱,斑驳却坚固的石桥将古城与现代建筑相连接,不时或可瞥见城中犹存的老字号工坊,文化在城市的发展中传承与创新,滋养这方徽州人世代居住的土地。
图为实践队在徽州古城前的合影。
探访徽文化的实践之旅暂时告一段落了,这一股青春力量虽微弱,但也在这个火热的七月担起了时代赋予青年人的文化传承之责。这一场文化的浸润也使实践队受益良多,带着这份收获与期望,青春的脚步将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迈出更坚定的步伐。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257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