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山青,乌水长,遭变乱,避南疆,风晨雨夕聚一堂。敬业乐群兮灿然日彰,学不厌而教不倦兮,发吾先哲之辉光。他年,他年勿相忘。”1940年,浙大西迁至遵义,无数灿若星辰的人们在这里发光发热;七十九年后,跨越了1700公里的山川湖泊,浙江大学求是学院蓝田学园“梦启湄潭”支教团二队队员们来到湄潭,捧着一片热忱,踏上这方土地。
从杭州到遵义,一天跋涉,一夜浅眠。2019年8月5日早上7点50分,支教团队员们终于抵达本次支教地点——湄潭黄家坝社区。或忐忑,或期待,或心怀顾虑,或成竹在胸,队员们都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课前准备工作。此时,孩子们也陆续来到教室,等待着与老师们的初次见面。
有别于全天候的排课方式,此次支教增设了自习课,将一部分的任务重点放在了辅导孩子们完成假期作业。与此同时,队员们将会给孩子们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知识盛宴,通过一节节趣味课堂,赋短暂的时光以长足的意义。这也得到社区领导和家长们的全力支持。
初次接触,心与心的桥梁在不知不觉间开始搭建。支教团的队员们自我介绍时,孩子们纷纷拿出纸和笔,一笔一划地记下每一位老师的名字。当孩子们能够脱口而出老师们名字的时候,每一位队员的脸上都流露出惊喜与触动。
在辅导课业的同时,队员们与孩子们进行了一定的沟通。社区孩子们性格差异很大,有的孩子古灵精怪,有的孩子则是默默地写作业,相对内敛。但是,孩子们眼中期待的眼神如出一辙,给了支教团的队员们莫大的鼓励和支持。除此以外,来自不同年级的孩子们聚集在一起上课,使得教学任务具有了一定的挑战性。
精心编排的支教课程使课堂上洋溢着欢声笑语。书信课上,孩子们最纯真的思想从一支支笔下流露,稚嫩的字体和童真的话语下,饱含着对父母、爷爷奶奶、小伙伴们和支教团老师们的真挚情感;科学课上,面对一个个奇妙的实验现象,孩子们的眼神中溢满了好奇和求知的渴望;体育课上,一只只小手紧握在一起围成了圈,简单的游戏让孩子们笑眯了眼;手工课上,一张张五颜六色的彩纸上下翻飞,剪刀轻轻一剪就是好看的五角星……一天的课程虽然不免有些磕磕碰碰,但也充实而圆满。
“学不厌而教不倦”是当年浙大教师呕心沥血的付出与浙大学子渴望真知的热情,在支教老师的身份之外,队员们也走访了社区,学习了当地“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相关内容和落实情况。从家长的口中,队员们还获悉了搬迁家庭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孩子们的学习和身体状态等。湄潭当地的方言给队员们带来了较大的挑战,通过录音等辅助手段和团队中贵州成员的翻译,最终顺利完成调研。
一天的课程和调研后,队员们寻访了湄潭中学。不管是“求是创新”理念的秉承,还是校园中矗立着的竺可桢老校长雕像,都昭示着湄潭中学与浙大的不解之缘。当年浙大在湄潭办学期间制造的足球场保留至今,传承与渊源在这一亩三分地中满溢出来。
薪火相传,是老一辈浙大人手中“求是创新”的火把传到了新一代浙大人的手中,是对知识的精益求精、对教学的热爱、对湄潭的感恩与馈赠;薪火相传,也是“梦启湄潭”一队队员们对二队队员们的期待与交接,让湄潭的青山绿水,流淌着绵绵不断的爱与感动。
(文/贲雅丽、柳成荫 图/程天航、施天琦)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291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