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雕琢刻印,寻梦非遗”团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杨家埠木版年画,开展了为期一个星期的调查。团队深入山东潍坊杨家埠民俗文化古村进行实地调查,向老艺术家们学习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了解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的继承情况,以及调查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发展前景。
“夏日出东北,陵天经中街。”盛夏的日光可是近于“刻毒”了,树叶挂着层灰土打着卷,低垂着头,小草瘫软在地上,松软松软的。仅管如此,团队对参与实践的热情丝毫没有消减,队员们顶着烈日奔走参观于杨家埠民俗文化古村,参观木版年画博物馆,采访木版年画传承匠人。
年画深受朴素劳动人民喜爱,年年有余、榴开百子等是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而栩栩如生的神华和戏曲人物更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实践团来到坐落在潍坊市东北方向三十里处的西杨家埠村,在杨家埠的牌坊里就感受到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淳朴鲜明的艺术风格。在年画博物馆,讲解员带领大家通过了“福、禄、寿、喜”的四个门廊,循序参观了杨家埠年画起源、历史成就等七个展区,真切感受到了年画的魅力。
博物馆中还陈列着旧时杨家埠年画全国分销分布图创作目录等史料,让大家真实感受到杨家埠木板年画当年的盛况。当时杨家埠年画远销江苏、安徽、河南、河北、内蒙古等地,生意兴隆。兴盛时的每年秋天,各路画商就云集杨家埠。晚上,大街两旁张灯结彩,年画挂满街头。每年前来选购画作的商贩多达数千人。当时,卖画兴唱小段,最流行的唱词有:“一进门来苏东坡,坐下韩信问萧何。不是本号不赊账,如今要账太啰嗦。赊账如同三结义,要账就像请诸葛。”形成了杨家埠村十分热闹的气氛。
杨家埠年画表现内容丰富多彩,有神像类、门神类、美人条、金童子、花鸟山水、戏剧人物、神话传说等,同时也有反映民间生活、针砭时弊之作,但喜庆吉祥是杨家埠年画的主题。杨家埠木版年画体裁形式新颖多样,从大门上的武门神、影壁墙上的福字灯、房门上的美人条、金童子到房间内的中堂、灶王、炕头画等,无所不及,无处不有。真不愧民间流传“巧画士工农商,秒绘财神菩萨,尽收天下大事,兼图里巷所闻,不分南北风情,也画古今逸事”这话。
杨家埠木版年画博物馆内,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代又一代的杨家埠人对木版年画的继承与发展,让人看到木版年画的不断发展实属不易。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木版年画的精美,绘图与色彩恰如其分,同时,博物馆也展出了很多木版年画的画册,可见,木版年画是文化遗产,却不老套,它有着各色各样精妙绝伦的图样。另外,博物馆内也制作木版年画工具的展出,对于那些对木版年画不甚了解的人,对这些工具就惊叹万分了。
之后,实践团队向传承匠人们学习了木版年画的制作,观摩了木版年画的制作,同时,听取了匠人们讲解,了解到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制作大致可以分为会搞、刻印、印刷等几道工序。此时,有些队员便开始跃跃欲试了,在匠人的指导下,首先在柳枝炭条、香灰上绘画,这道工序成为“朽稿”接下来完成征稿,将休稿的成果反贴在梨木上加以雕刻,此时便点出了年画的线条和颜色。印刷年画时用木板印出年画的轮廓,然后再印上不同的色彩。压平晾干之后不版年画就大功告成了。
不知是哪一位队员突然提出疑问:“怎么都是老人在制作木版年画呢?”
听了这话,一位老人解释道,我们杨家埠人不管老人还是孩子,都会制作木版年画,只不过年轻人大多在外务工。
“那又有谁来继承木版年画呢?”
“也有不少年轻人会回来经营木版年画,即使那些在外的年轻人,他们也会永远记得自己是杨家埠人,这是一种精神啊!”
的确,精神在,木版年画这盏非物质文化遗产明灯就不会熄灭。
通过这次的社会实践,对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调查,了解了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和当前的继承情况。我们明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不应只是一句空话,更应落到实处。
非遗文化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的积淀,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构建有着重要作用,也对文化自信建设有着重要推动力。当代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以实践、以行动记录传统非遗文化的深远魅力,让传统非遗文化在新时代有新的解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339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