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至19日,由淮阴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学生组成的“绿色先行”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了淮安市淮阴区徐溜镇、淮安区施河镇以及洪泽区岔河镇、老子山镇垃圾处理中心,通过走访调研发放问卷,了解淮安市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以及垃圾分类工作现状。
实践团一行人首先来到徐溜镇村委会,村委会书记接待了实践团成员,并向实践团成员介绍当地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情况。他表示,徐溜镇垃圾分类工作走在同类型乡镇前列,他们会利用宣传栏、墙画等形式宣传垃圾分类,同时制定相关政策,在各方面条件成熟后,将会对严格遵守垃圾分类的居民进行表彰奖励。
为了让实践团队员们了解当地垃圾处理情况,徐溜镇村委会书记带领队员们来到易腐垃圾堆肥房和垃圾中转站,在与工作人员交流中,实践队员得知垃圾堆肥的作法是2017年从浙江引进,这是协助淮安市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环节。
图为居委会书记为队员介绍垃圾运作及处理流程
接着,实践团成员来到了淮安区施河镇垃圾中转站,刚走近中转站,一股酸臭味扑鼻而来,在垃圾中转站里,一位师傅正在认真进行机械操作。实践团成员们在说明来意之后,站内保安陶师傅告诉队员们,垃圾中转站每天把产生的垃圾收集起来,接着对其进行简单分类,将分类好的垃圾进行机器压缩处理,把垃圾通过压缩固定成一个3-4吨的方块,压缩垃圾产生的污水会通过专用的下水道流走,压缩的方块也会另行处理。“那压缩垃圾流出的水分会进行二次处理吗?”实践团队员贺强问道,“现在还没有。”陶师傅回答道。
通过与陶师傅的交流,实践团成员们了解到,虽然施河镇垃圾中转站会将垃圾进行简单分类,但后期垃圾压缩产生的污水和压缩块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环保处理,实践团队员孙晨欣说:“如果能对垃圾进行细致的分类,有针对性处理不同类型的垃圾,应该会大大降低后续的垃圾污染。”垃圾站的工作人员纷纷认同此观点。
图为陶师傅在进行机械压缩垃圾处理。
最后一站实践团队来到了洪泽县生活垃圾填埋场走访,一位在班工程师知晓实践团队来意之后,为大家介绍了填埋场运用的一项BOT项目,带领实践团成员参观了填埋场的具体设施,并向实践团讲解各个设施所发挥的作用。
图为工程师为大家介绍了填埋场运用BOT项目。
他表示,垃圾填埋虽然是技术成熟、费用低,但在填埋分解之后还仍然会存在再污染的风险。残留着的大量细菌、病毒,垃圾液渗漏还可能污染周边水质。“因为我就是做垃圾处理工作的,所以我很了解垃圾污染对于环境的危害,因此我大力支持国家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希望此项工作能够在全国有效开展,毕竟地球只有一个,我们都要爱护它。”工程师向队员们说道。
图为工作人员与实践队部分成员的合照。
通过此次垃圾处理中心走访调研活动,实践团成员认识到垃圾分类与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方方面面,想达到预期效果还需要时间积累。同时,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了解到淮安市垃圾处理现状,让大家意识到实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呼吁更多人行动起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一起努力改善生活环境,一起为祖国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375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