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九十载革命圣地 红旅扶贫大有可为
——“红旅井岗‘筑’推扶贫”实践团队走访茨坪镇及井冈山风景旅游区
8月6日至8月8日,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红旅井岗,‘筑’推扶贫”实践团队前往茨坪镇及井冈山风景旅游区(以下简称景区)及,围绕“红色旅游·红色教育·精准扶贫”的主题开展为时三天的实践调研活动。
实践团队首先来到井冈山市茨坪镇,这里是当年井冈山革命斗争的中心,也是游客进行红色旅游的必经之地,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就坐落在此。团队到达茨坪镇后,分别采访当地商户、外来务工人员和住店旅客等,了解红色旅游对当地产生的影响和对当地红旅产业的看法,据商户和务工人员介绍,开展红色旅游吸引了更多游客,增加了大量就业岗位,住店旅客也对本次红色井冈山之行充满信心和期待。
随后,实践团队前往景区进行实地调研,分成四组采访旅客,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他们对红色旅游的看法及建议。团队首先来到黄洋界景区,这里是黄洋界保卫战的发生地,毛主席诗云:“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在这里,团队成员采访到一位重走长征路的老红军。老人于抗日战争期间入伍,虽然未能亲身经历反“围剿”、长征等重大历史事件,但对工农红军早期艰苦的革命斗争一直怀有强烈的崇敬之情,这次在家人陪同下重走红军道路,第一站便来到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对当地的红色主题旅游深有感触。
接着,团队依次走访了小井红军医院旧址和大井毛泽东旧居。小井红军医院全称小井中国红军第四军医院,在群众的帮助下得以建成,是根据地军民团结一心的绝佳见证。在这里,团队成员采访到一位带着6岁孙子的广东旅客,据他介绍,孩子虽然年纪还小,但现在接受红色文化熏陶,对孩子未来的成长一定会有很大帮助,从而做到红色基因的代际传承。而在大井毛泽东旧居景区门前,团队采访到一队参加“红军一日行”活动的青年旅客,他们身穿与当年红军样式相同的衣服,感受做一日红军的宝贵体验。作为红旅产业的特色旅游项目,他们认为“红军一日行”与普通游玩相比,更有助于青年旅客身临其境地体验红色文化,感悟红色精神。在大井毛泽东旧居内,团队成员采访到一位来自浙江杭州的游客,她说自己在20年前曾来过井冈山一次,如今故地重游,发觉同那时相比,景区的生态环境、旅游建设等都进步明显,近年来当地红色旅游产业建设卓有成效。
从景区出来后,实践团队回到茨坪镇内,前往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学习参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以“为井冈山精神传承和经济发展服务”为宗旨,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发展红色培训和红色旅游,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在这里,团队遇到来自西安交通大学、东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的多支社会实践团队,团队间相互交流、学习,比较各自调研课题的异同,在互帮互助中实现共同进步。如来自中国海洋大学的实践团队以调研“新媒体对开展红色主题教育的帮助作用”为主要课题,为团队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作为本次行程的最后一站,实践团队来到了同样位于茨坪镇内的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怀着崇敬的心情为殉难的革命烈士献上花圈。在烈士陵园景区内,团队成员细心聆听景区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解,脑海中浮现出无数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的动人画面,通过这段经历,团队成员又一次深刻的意识到发展红色旅游对于学习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重大意义。
经过为期三天的走访和调研,实践团队对井冈山地区的红色旅游产业建设有了更清晰、更全面的认识,对红色基因教育体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从精神内涵看,红色精神与脱贫攻坚精神具有传承性。在土地革命时期,我们产生了井冈山精神,催生了强大的力量,使我们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困难,这种精神内涵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所需要的精神。从成功经验看,井冈山红色旅游扶贫开创了典型模式。发展红色旅游,为邻近景区的茨坪镇增加了财政收入和就业岗位,对整个井冈山市的经济发展也产生积极影响。对游客而言,老年旅客得以重温革命峥嵘岁月,年轻旅客也能在红色文化熏陶下受到教育,真正做到红色基因的代际传承,让井冈山精神永放光芒。井冈山的红色旅游产业建设一举多得,惠及百姓,这些成功模式和经验为其他地区红色旅游扶贫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387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