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七月七日,湖南工学院安工学院赴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精准扶贫政策暑期观察团初到花垣县。花垣县,隶属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部,武陵山脉中段。东接保靖、吉首,南连凤凰,西邻贵州松桃、重庆秀山,北近保靖习总书记第一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正是在花垣县的十八洞村,观察团初来乍到,对县城发展以及政策实施之后产生的影响都不了解,为初步了解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之后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以及生活环境的变化,观察团以花垣县建设中路边城广场为中心,分成两组分别在广场周边以及花垣县民族中医院同时进行了民众采访。
广场组随机在广场中寻找了一些市民进行采访,通过不懈努力,成功的采访到了一些当地居民。广场组以精准扶贫政策为中心对居民展开了一系列的询问,居民们对于政策也并不是十分清楚,但是他们与我们分享了政策实施以来他切身体会到的便利以及看到的城镇变化。从当地居民的口中我们得知,从政策实施以来,城镇建设并不好的花垣县开始飞速发展。就交通方面而言,花垣县从以前的交通不便,车辆无法正常行驶到了现在的“村村通”,各种小路都建设成了水泥路,大大缩短了从村里到镇上所需要耗费的时间。教育方面花垣县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从以前的上学困难到现在的幼儿园普及,可谓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更是有校车接送上下学,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极大地便利。“在当地有一些家庭父母在外打工,孩子上下学没人接送,家长们难免会担心孩子的安全,可是自行接送又会耽误工作,实在是让他们头疼不已,可因为校车的存在,孩子们的安全得到了保障,家长们都放心了,我们能享受这些好处都是因为政府实行的政策啊。”受采访的一位大叔如是说到。随着采访问题的不断深入,我们更是了解到了本地人的大概收入情况,在扶贫以来,本地居民的收入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可是与物价上升相比仍显得不够,相对而言仍面临着收入低消费高的情况,工作岗位较少,无法满足居民需求。因为这样使大量年轻人外出打工,赚到钱后再回村为村镇贡献力量,但是回流较少。最后一位大叔还与我们说到,他觉得最大的变化是公共厕所的翻新,从前厕所太臭太烂都让人不敢使用,现在都与城市厕所一个模样,让他有一种很明显的感触。
医院组则以医保方面的问题为中心,在医院寻找到了解这方面知识的医生或护士进行采访,还采访了一些正在看病的病人。从采访的问题中我们得知,如今的花垣县医疗方面已是较为完善,已经不存在挂号难看病难报销难这三类典型的问题,医保方面也有相应的补贴,接受采访的病人更是向我们表明了对医院的满意,医生和医护人员的态度都特别热情,让他们感受到了温暖,但是在补贴方面仍有一部分病人觉得补贴仍是较少,希望国家能够更多的给一些经济支持。同时医院组也询问了一些扶贫政策方面的问题,在医院这边获得了一些不一样的情报,通过一名老教师的口述所说,以前有个别村存在着一些问题,村官把扶贫款倾斜给自己有血缘关系的贫困户,但是在习主席上台采取能者上,弱者下的方式之后,这种情况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同时我们还从他这得知现在的学习风气越来越好,已经有了更多的家长重视教育,花垣县将经济中心和教育中心向城北倾斜,比起之前更加现代化了,飞速发展不可避免的伴随一些瑕疵,城里的水质不是很好,但是水利局等有关部门已经开始改进,还有一个问题是环境问题,一些宠物狗的到处排泄使得环境遭到了较大的破坏。
近年来,花垣县把产业扶贫作为提高自身造血能力的主要抓手,通过政策扶持、平台支撑、内培外引,探索出“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四跟四走”新模式。截至2016年,全县已累计脱贫39365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28.6%下降到14.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7055元,比2014年增加1546元。花垣县四举措产业扶贫也有了成效,四举措分别是:
一是“矿业转农业”,矿企转型引领产业转型。加快矿业转型发展,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县内工矿企业投入绿色生态农业。规划建设了占地68.5平方公里、总投资50.7亿元的湖南湘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花垣核心区),引导由“矿老板”转型经营的德农牧业、苗汉子公司等31家企业及合作社入驻园区,已建成猕猴桃基地3200亩、优质稻基地1.2万亩、蔬菜基地2.6万亩、烟草基地8000亩及红茶、油茶、花卉、牧草、中药材基地3.58万亩,园区获批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带动近2万农民务工就业,成为花垣县精准脱贫的强大引擎。全县“矿老板”和工商企业主转型从事农业种植、养殖等特色产业开发的企业达100多家。在这些企业的带动下,全县形成了烟叶4万亩、蔬菜10万亩、油茶12万亩、中药材1万亩、湘西黄牛2万头、鲟鱼30万尾、乳鸽50万羽等特色种养规模,获评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全省油茶产业重点县、国家级肉牛养殖示范基地等称号。
二是“老板带老乡”,政府引导开展精准帮扶。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开发,通过“政府扶助,企业带动,群众发展”的政、企、农三位一体关系,形成了多元化的“公司+农户”扶贫产业发展模式。德农牧业通过“龙头企业(担保)+合作社+基地(家庭牧场)+农户(土地流转入股等)”的经营模式,内联基地、外联市场、种养结合,大力推进湘西黄牛绿色生态产业建设,逐渐形成从基地到餐桌、从深加工到市场的产业链体系,带动种养殖人数16750人,带动玉米秸秆等牧草订单种植6.7万亩。龙头企业破解“卖难”难题,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发展“订单”农业,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提高产业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兴盛公司在全县11个乡镇与3026 户农户(含贫困户412户)签订3万亩萝卜、大头菜等蔬菜种植合同,带动农户人均年增收3284元。龙头企业参与驻村帮扶,开展“千企联村”等活动。三立、太丰、东矿等10家企业分别派出工作队员到10个村驻村扶贫,累计为贫困村支持和协调帮扶资金1000余万元。
三是“资本变股本”,创新模式助推农户脱贫。引导产业扶贫资金、贫困对象帮扶资金通过股份合作、委托帮扶等形式加入龙头企业进行产业建设,探索扶贫新模式。十八洞村与县苗汉子合作社进行股份合作,苗汉子合作社占51%股份,国家财扶资金支持村民和村集体出资占49%股份,采取“跳出十八洞村建设十八洞产业”的思路,在湘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花垣核心区)流转土地1197亩开发猕猴桃基地。项目见效后,十八洞村群众人均可年增收5000元以上,村集体每年可增收150余万元。2015年以来,该公司复制推广股份合作模式,带动双龙等3个乡镇52个村9600名贫困人口组建新股份公司发展猕猴桃产业,贫困户人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同时创新委托帮扶模式,县扶贫开发办与县内3家龙头企业签订委托帮扶协议书,明确受托方通过购买扶贫社会服务后对贫困户的帮扶责任,同时附上帮扶贫困户的名册,从2015年开始,德农牧业、兴盛果蔬、恒远生化等龙头企业按每人每年分红金额不低于500元的标准,连续7年帮扶贫困户2191户6697人。
四是“农民成市民”,企业带动拓宽致富门路。龙头企业带动土地流转、技能培训、劳力转移,农民变成“双薪族”、“创业者”、“产业工”。采取“农民自愿、合理流转”的原则将土地向规模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和无公害农业龙头企业集中,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5.81万亩,涉及农户1.5余万户,土地流转租金每亩年均达400元,同时400余家龙头企业以及专业合作社雇用贫困农户5000多户,年户均工资1万元左右。围绕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科学种养殖技术、新品种和新技术示范推广应用等方面,加大对贫困群众的培训力度,已累计培训3万多人次,羽丰鸽业肉鸽繁殖43天自然生产周期缩短至10天等一批专利技术向贫困户免费推广,涌现出田金珍等一批创业能人。鼓励县工业集中区、农业科技园区及各乡镇专业合作社等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对吸纳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一年以上的,按1000元/人/年的标准给用人单位予以奖励等政策,目前全县已转移就业74216人,其中22626名贫困农民从土地上“解放”走出来,向二、三产业转移,人均年收入均在2万元以上。
这四个举措在精准扶贫的政策下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花垣县的经济和城市建设也因此迅速提升,虽然在采访中我们得知还存在着些许小问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也一定会得到改善。在采访过程中我们的队员也从一开始的矜持到后来的落落大方,经过这次之后相信以后的采访也会轻车熟路,今天的收获巨大也为之后几日的工作奠定了夯实的基础,相信花垣县在政策的实施下会越来越好,也相信我们观察团可以写出完美的答卷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496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