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公不作美,人亦能胜天。灰蒙蒙的天气,也遮不住我们踏破铁鞋求真知的心。为深入了解乡村扶贫政策,助力精准扶贫,我们团队于7月8日在茨竹乡盛家村、枣木村两地展开了村民对精准扶贫开展情况的认识度调查。踏着微凉的清风,嗅着泥土的芬芳,我们再次启程。
面对陌生且热情的村民,我们初识已是对的人。当我走进第一家村民的居所,亲切问候并说明来意后,在主人家的安排下小心翼翼的坐下,没有意想中的隔阂,相视一笑已胜过万语千言,淳朴依旧。慢慢地,我们逐渐谈开,从年龄、学历到夫妻俩的初次相遇,从职业、收入到孩童教育……女主人家是村里不靠国家靠自己、自力更生奔上进的典范,尽管家庭贫困也不麻烦组织,知道乡里、村里扶贫工作难做,就自力更生奔小康。夫妻俩分居两地,一内一外齐下力,尽己所能让家庭变得更好,丈夫在外面打拼几年后做上了小生意,妻子在家乡开办起了农家乐,除了惠民政策没向组织增添任何难题,在夫妻同心下,日子越来越好。
图为青年志愿者们入户访谈 罗雪莹 摄
所以,扶贫先得扶志,“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只有思想上转变,对未来充满信心,才能使家庭更加美满,乡村建设、社会建设才会更加和谐。思想上进是脱贫的关键,人无志不立,没有一个志向、一个盼头,哪里会有前进的动力?尽管有的农户知识水平不高,但是都明事理,知道把握国家脱贫工作的黄金时期,竭尽全力让日子红火,知道这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子孙后代。为子孙后代谋福祉的宏愿在“齐家”之道中有重要意义,当代中国人也大多秉承着这一习惯,在此基础上开展扶贫工作,扶贫工作将迈进一大步;而那些整日混吃混喝、得过且过,靠着政府的救济金虚度光阴的人,他们又怎能脱贫呢?
细雨从天空滑下,凉风吹过脸颊,我们继续行进在乡间小路上,当我和伙伴路过一处略显破旧的小房子时,两位老人正在从雨中搬运刚收的四季豆进入屋檐下,上了年纪的他们腿脚不利索,我们立马加入搬运行列。屋檐下,老人和蔼真诚的道谢,我们就顺势攀谈了起来。因为采摘的四季豆淋了雨,防止蔬菜毁坏必须将叶子剔除,看着两位老人劳作,志愿者吴汶珂也主动加入其中,帮助老人整理菜叶。老人的儿子儿媳都外出务工,一年回家次数少,两人靠着子女寄回来的钱拉扯着孙子成长,日子说不上艰辛却也并不美满。
老一辈的人,虽年岁已高,但热血尚存,为了更美好的明天,总能做出超出年龄限制的事情,做零工、种庄稼……最低限度都是不给儿女添麻烦。在他们眼中,自己的事都是小事,后代子孙的问题就是他们的问题,年轻的时候上有老下有小,年老了下有小有更小,总在操心他们的事情,考虑事情总是围绕着后代。这不禁让我感叹中国父母的伟大,竭尽一生都在为后代某福祉,这样的文化传承,必将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悠久绵长,薪火不绝。
行走于阡陌,攻坚在基层。作为青年志愿者,我们走家串户调查实情,通过群众获取一线扶贫资料,了解扶贫实情,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只为更好的建设美丽乡村,助力精准扶贫。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542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