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塞罕坝 --探寻地球卫士五十七年绿色发展之旅
为探究以塞罕坝地区为典范的绿色发展如何更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塞罕坝寻梦调研队于7月27日前往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哈里哈乡八十三号村开展调研活动。调研队走访了当地居民和农家乐经营者,向几位塞罕坝林场第一、二代造林人了解了塞罕坝地区如何从一片荒漠转变为“绿色长城”,并通过走访当地林业局知道了塞罕坝地区如何利用绿色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条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让当地居民直接受益通过采访八十三号村农家乐经营者和村民,调研队了解到因为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建设,村子附近由一片荒漠变成了茂密的树林,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并且旅游业也因此兴盛起来。一位外出打工十六年如今又回到村里经营农家乐的白阿姨告诉队员:“这几年来国家特别重视塞罕坝地区的旅游业发展,附近村子里每家经营农家乐都是有补贴的,我们装修房子国家都补助好几万呢,很多人都愿意留在村里经营农家乐生意哩。”来到村里农家乐入住的游客络绎不绝,塞罕坝人数十年的艰苦奋斗成就了塞罕坝国家森林场公园,也造福了当地百姓。
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塞罕坝精神永传承
经过队员们的努力找寻,调研队采访到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一代造林人李文玉、刘世元和朱风恩三位爷爷以及第二代造林人张爷爷。队员们了解到当年塞罕坝建设时的种种艰辛。其中林业工程师朱爷爷的经历最让队员们印象深刻。为了解决树苗病虫害问题,朱爷爷告诉队员:“那时候我带着四十多人,每天早上两点半起床,四点准时作业,趁有雾的时候喷杀虫剂效果最好,晚上十一点才能休息,睡的还是窝棚。最后干了六十五天才把这个病虫害给治住了。”为了检查树苗成活情况,朱爷爷亲自推着自行车,带着几块干粮,在山林中一走就是一天,他说只有这样他才能知道每一棵树的情况,也正是因为这样,几十年来他所管理的林区没有一例树木枯死的情况。谈及自己工作经验时他格外向队员们强调要有责任心,虽然他早已退休,但他仍然热心林场工作,他也是前一阵子刚从内蒙古值完树回来。“趁自己还能干的动,我还想再干几年。”朱爷爷笑着对队员们说到。如今塞罕坝机械林场面积已有一百四十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0%之多,这离不开无数怀着赤诚之心的赛罕坝人的艰苦奋斗,虽然林场建设至今已过去很多年,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却依然值得每一个人去学习和传承。
绿色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
在前往围场县林业与草原局了解当地绿色发展政策之后,调研队发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对于乡村振兴至关重要。以八十三号村为例,几十年前村子周围都是一片荒漠,村民生活、生产环境很差,就像朱爷爷所说:“除了下雪就是刮风,全是沙子!”。而如今凭借绿色发展,加上政府的资助,村民的生活环境大大改善,旅游业、畜牧业、种植业都得了长足的发展,最直观的表现是周围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林场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供采摘的十多种蘑菇、榛子、蕨菜等林副产品为居民提供了经济来源,同时许多影视公司因为这里自然风光好来到这里拍戏,队员们采访到的许多居民都去拍过戏。虽然塞罕坝地区绿色发展的成功只是个例,但可以从八十三号村几十年来发展的缩影中看到绿色发展对于乡村建设的重要性。
在这五天的时光里,队员们深入基层,看到绿色发展带给乡村最真实的变化;走访群众,感悟村民不一样的人情冷暖;寻找造林功臣,听他们诉说当年改造荒漠的传奇;联系政府,了解他们因地制宜、绿色发展的举措。这次调研活动,队员们都收获了许多,也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牛程远/文 朱明叶/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595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