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赴蒙阴岱崮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调查目的:为深入考察了解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沿革和现状,挖掘整理蒙阴县岱崮镇历史文化资源,以实际行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调查时间:2019年7月10日—2019年7月16日
调查地点: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岱崮镇西上峪村、柳树头村等共6个村庄
调查对象:西上峪村村支部书记、柳树头村原村主任、村民等共12余人
调查方式:通过调研、访谈、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开展活动,以文字、照片、录音录像等多种形式留存资料,并加以归纳、整理,挖掘、提炼相关精品素材。
调查背景、内容及总结:
省派蒙阴乡村振兴服务队在前期充分联系沟通的基础上,与地方党委政府专门研究制定了工作方案,特邀请山东师范大学等9所高校,组织师生利用暑期到蒙阴县岱崮镇开展“基层干部访谈录”和“口述乡村历史”社会实践活动。我有幸作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赴蒙阴岱崮社会实践服务队的一员,于2019年7月10日,来到临沂市蒙阴县岱崮镇参加为时7天的“三下乡”活动。
岱崮镇位于蒙阴县东北部,东与沂水县接壤,北连沂源县,西与新泰市相邻,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交通便利,通讯先进。全镇总面积180.7平方公里,耕地5万亩,辖46个行政村,约5.3万人。同时,岱崮镇历史悠久、物华天宝。沂蒙山区素有72崮之称,岱崮境内就有龙须崮、岱崮、大崮等15座之多,雄壮奇伟、独特各异。这里还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33年9月,暴发了共产党领导的震撼沂蒙大地的龙须崮暴动,在沂蒙山区腹地打响了武装夺取政权的第一枪。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这里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发生了两次闻名全国的南北岱崮保卫战。岱崮镇特色农业也迅猛发展。该镇以蜜桃、香椿、花椒、长毛兔饲养为主的农业八大基地建设初具规模,被誉为“”蜜桃之乡“”、“”长毛兔之乡“”、“”香椿之乡“”等。2004年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华蜜桃第一镇”,岱崮镇已形成了“”山上松柏刺槐戴帽,山间果树缠绕,沟间库塘相连,牛羊猪兔兴旺,山脚良田环抱“”的农牧生产格局。
到岱崮镇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地方开展“三下乡”活动,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深入考察了解农村基层干部群众思想和工作生活情况,广泛收集传统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军工文化、特色产业发展等资料,充分挖掘岱崮镇历史文化资源,探寻文化资源与特色产业、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契合点,助推乡村振兴工作,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国情、社情的了解,提高对国家、社会责任的认识,积极向广大人民学习,在社会实践中检验自己,完善自我。
为了发挥我们的专业优势与特长,我们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去网上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查找采访乡村沿革变化的历史史料、了解被采访者的个人情况等,并有专业人员对我们从摄影录像、原始素材保存、材料整理等方面进行培训和指导,老师也为给我们开会培训强调采访主题重点、访谈技巧、报告撰写等。为提高工作效率,我们13个人一共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一名组长带头,并配备院旗、DV、相机、录音笔等,同时,小组内部有着明确的分工,有一人负责采访,一人负责录音、录像,另一名负责笔录,大大提高了采访效率,也在后期的资料整理节省时间。通过前期充分的准备,从而保证了社会实践工作的顺利开展。
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总体工作思路可以用“1、2、3、4”走工作计划来进行概括。一个宗旨,两个主题,三个版块,四个小组来进行展开。以促进乡村振兴为宗旨,围绕“乡村干部访谈”和“口述乡村历史”两个主题。通过围绕:人物采访、资料整理、宣传策划三个版块内容推进工作进程。同时,每天晚上全体实践队师生聚在一起召开工作例会,通过总结不足,经验分享,不断完善,使得我们工作每天都能做到当日事,当日毕。
我们通过走访村里的原村支部书记等老党员,听老人们讲改革开放以来村里的巨大变革,百姓变得吃好穿暖,生活条件逐步提高,实践队员们也真真正正感受到改革开放带给广大人民群众的巨大变化。老人用自身经历告诉我们没有共产党,百姓就不能走上发财致富的道路,实践队员们也更加坚定了自己要成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决心。我们还了解到岱崮镇由于地处山区,地质条件特殊,水质条件优越,再加上蜜桃品种丰富,所以绝大多数乡村都是以发展蜜桃产业为主,几乎家家户户种桃,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同时,有部分村庄发展长毛兔产业等循环经济,让百姓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关于第三产业旅游业的发展,部分村庄也有涉及。以朱家庄村为例,朱家庄村历史悠久,村里有很多历史悠久的建筑物,有一个财神庙,一个关爷庙,还有两个四合院,都是清朝的时候建造的。虽然部分都已破损,但是近些年来村里都在努力进行修复整治。再结合天然的旅游资源,山上有树有水,发展农家乐,对绿水青山进行旅游开发,可以很好的发展旅游业,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
社会实践队总体围绕“1234”走工作计划,坚持早8点,晚12点的工作作息,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提前并超额完成了任务。三天就完成了对既定的6个村子、12位村干部的采访,并按图索骥,主动增加了2位采访对象,他们都是当地比较有威望的老人。实践队深度挖掘乡村历史文化资源,整理出近40000字的采访稿和15个小时的录音以及视频资料。在新闻宣传方面我们也取得重大突破,在20余个国家级网站共发表文章一千余篇,中青网、大学生在线网、临沂在线等网站均有涉及。
在实践过程中,通过队员们的努力挖掘,相继整理出:郭巨奉母、薛刚反唐、刘秀走蒙阴、八大碗等民间传说;队员们实地调研龙泉、蚕姑楼、薛家寨等文物遗迹;并近距离接触《东蒙王氏族谱》、《东蒙公氏族谱》等珍贵史料,对家风家训的理解进一步加深。《东蒙王氏族谱》始编于乾隆五十九年,共十二卷,记载了蒙阴县王氏的家族成员、家风家训以及蒙阴县部分方志。同时,岱崮光荣的小三线建设让我们记忆尤深,军工口号更是感动了我们所有人:“要献青春,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有汗水更有收获。离开校园,走进社会,实践队员们的各项能力均得到显著提升。在沂蒙革命老区开展社会实践也是一次全面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先烈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提高了我们的政治觉悟。岱崮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开阔了我们的专业知识视野,开展口述史调研活动又让我们将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落地实践当中,较大促进了我们的专业素养。在实践技能方面我们也取得了长足进步:走村入户的采访中我们提升了沟通交际能力,在小组活动中我们掌握了分工协调技巧;在同学生病期间,队员们买药送饭,互帮互助,团队凝聚力也得到不断加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使同学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尤其是我们学生,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往往在实际中发挥得很不理想。通过实践,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紧密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水平。通过实践,使原来模糊和印象不深的理论得到巩固,原本理论上欠缺的在实践环节中得到补偿,加深了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消化。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作为当代大学生,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我们要继承发扬新时代沂蒙精神,让理想信念在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实践中闪光。这次实践让我有了深刻感触,正如专门来岱崮镇看望我们的学校党委王焕斌书记所说,这不仅是一次实践,更是一次人生经历,是一生中宝贵的财富。大学是一个教育我、培养我、磨炼我的圣地,我为我能在这里生活而倍感荣幸。社会是一个很好地锻炼基地,能将学校学的知识联系于社会。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实践自我的最好途径。亲身实践,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增强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598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