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羽扇:传统工艺在新的时代焕发生机
中国青年网合肥7月8日电 (通讯员 章宇)7月8日,来自安徽师范大学的“探三河古镇,觅工匠精神”调研团队前往镇上的智慧羽扇工坊,采访匠人万女士。队员们在探秘羽扇传统工艺的同时,研究它的发展前景。
严苛挑剔的原料选择
记者们在万女士的店里帮她打下手。这一整天,万女士都让母亲代她看店,自己坐在三堆经过初步加工的羽毛里挑挑拣拣。羽毛大小不一,颜色各异,记者们纷纷表示好奇。“灰色是老鹰,黄色和棕色是猫头鹰,黑底白点是银鸡。扇子柄上的大眼睛你们都知道的,是孔雀。”万女士拿起一根根羽毛,耐心地解释。这些色调缤纷的羽毛搭配和谐,构成扇子的扇面。经过询问得知,店里正在进行的工序叫做“分翅膀”,意为挑拣出成对的、颜色相近的羽毛构成一组。这是制作羽扇的基础。选择羽毛大有讲究,边缘破损的不要,茎杆脆弱的不要,混有杂色的不要。记者们按照万女士的要求帮助她挑选羽毛,有问题的材料盛满了几个大桶。扇柄的材料是木头或牛角,木头有名贵的花梨木,白桦木和黄杨木。随着时代发展,三河羽扇由满足最基本的纳凉需求升级为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体现了传统手艺积极踏入时代大潮的文化自信。“我们这个扇子不光实用,还有观赏价值呢。”万女士掩饰不住脸上的喜色。”古典与现代相结合,老手艺融入新元素后焕发出了活力。
复杂精细的制作工艺
80年代初,三河古镇曾有一家规模颇大的羽扇工厂,支撑着居民们的生计。改革开放后,工厂由于生产方式落后,效率低下,最终被淘汰。失去了工作的大多数年轻人去大城市谋生路,剩下的一小部分留在古镇,守护羽扇,守护技艺与记忆。万女士也是一小部分人里的一位,这一守就是二十年。多年来,羽扇的制作方式并没有发生巨大的变化,共有23个不同的步骤。这些步骤,全部由万女士一人完成。加工后的羽毛需要手工缝线并固定粘合,缝线这一过程需要极度小心,尖细的顶针稍不注意就会扎破皮肉,想体验亲手制作羽扇的队员们吃了不少苦头。粘羽毛时要注意只能粘茎杆,不能碰到细小的绒毛,否则就会功亏一篑。队员们表示没有体验的勇气。“这个步骤只有我能做好。”万女士笑着说。牛角扇柄上细致的雕花,像是匠人细腻的心思。
无限可能的发展前景
队员们探店时,发现店里参观的游客一批接一批,但大多只看不买。恰逢万女士收购了一大批原材料,记者们纷纷表示担心她的收入来源。“这个不劳你们费神。”万女士笑呵呵地解释道,她的收入来源不只是这个小小的门面。“我不懂电脑,但我可以找懂电脑的其他人嘛。不少网店都和我合作,卖我的扇子,月销量高着呢。”她告诉队员们,正在制作的一批半成品羽扇已经悉数被预订,就等完成最后的工序然后交货了。这是她的主要收入来源,店铺内的商品主要用于展示。她为自己设计的三层羽扇申请了专利,美名其曰“孔明扇”,广受好评。扇柄的设计中也寄托了美好的寓意,如葫芦意为福禄,蝴蝶意为福叠,十分喜庆,使羽扇由普通的纳凉用品一跃而成送礼佳品,顾客们都想图个吉利。
民间艺人们满腔热忱,不断地推陈出新,吸取优秀文化,为羽扇这一传统手工制品开拓了一片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会怎样?我们将持续报道。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602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