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一座文化传承老区,更是聊斋俚曲发源地。这里是蒲松龄的故居,也就是《聊斋志异》的创作地。它的背后有的是对俚曲文化的传承与热爱。7月11日,烟台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YTU-winner实践队开展了解俚曲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走近俚曲表演者的身边,仔细倾听他们与聊斋俚曲的美好故事。
7月11号上午8点,烟大数学院YTU-winner实践队在提前与淄博市聊斋俚曲剧团取得联系后来到淄博市聊斋俚曲剧团所在地与李继瑞老师见面,李继瑞老师也是很开心地接受了实践队记者队员的采访。
俚曲剧团,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而立
李继瑞老师在听完实践队来此处的目的后,面对实践队的记者队员们,兴高采烈地开始分享淄博市聊斋俚曲剧团与聊斋俚曲的故事。李继瑞老师在退休后,觉得自己无事可干,但以前又有着自己的文化爱好,尤其是那份对于聊斋俚曲的热爱与情怀。
在这样的情况下,老一辈的聊斋俚曲民间爱好者共同成立了老年音乐戏曲协会。李继瑞老师也提到,协会成立之初,主要是一起拉拉唱唱,娱乐老年退休生活。2006年,聊斋俚曲被确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在此以后也改名为聊斋俚曲艺术团,随后,艺术团最终改名为淄博市聊斋俚曲剧团。与此同时,李继瑞老师说今年是剧团成立11周年,在剧团走过的这11年里,剧团在政府和相关企业支持下,也是在不断地进步,去表演的机会也是越来越多,拿到了许多奖项,但是,在高兴的同时,这些老一辈的表演艺术者从不会忘记心里的那份对于俚曲的热爱与传承俚曲文化的坚定信念。目前剧团有50人左右,大多数还是60-70岁的俚曲文化爱好者,当然也有青年力量不断注入,比如说有来自青岛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等大学的大学毕业生。为了更好地做好俚曲文化的传承,剧团每年暑假都会举办少儿艺术学习班,同时去当地小学进行演出,让孩子们从小接受俚曲文化的熏陶。剧团也将不忘初心,继续将俚曲文化的传承进行到底。
文化惠民,让文化走进老百姓
作为一名聊斋俚曲文化爱好者与表演者,李继瑞老师说剧团的主要目的是文化惠民,传承文化。剧团自成立至今,在去外面表演的同时,大多数时间还是去附近村子里进行表演,让俚曲文化更多地进入百姓生活。李老师解释说,聊斋俚曲本就是蒲松龄先生专门为百姓所著,用的也是当地的方言,俚曲这种文化形式里有故事情节,有人物,有曲调,因此,老百姓一听就会觉得很熟悉。令李老师高兴的是,剧团的表演很受百姓的欢迎,这也是和剧团当时的初衷是相符合的。
为了表演的方便,政府也是给配备了专业的表演车,设备车。有了这些支持,剧团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俚曲的表演去。
即使现在的商演机会变多了,但是剧团始终不会忘记本身的初衷——真正做到文化惠民,将俚曲文化进入现代百姓生活。剧团的努力也是被百姓看到的,剧团收到了锦旗,百场俚曲走村镇,一片丹心惠民生,就是对剧团每一位表演者的最好证明。
不断创新,走向国家大舞台
当谈及剧团对于未来发展前景有怎样的想法时,李老师的话匣子再一次瞬间被打开。李老师认为俚曲是非常优秀的传统文化,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证明了这一点。这是一种文化自信。优秀的文化在于传承,优秀的文化在于创新,李老师相信在政府的支持下,对俚曲词谱进一步改编,创新,使其人物更形象,故事情节更加丰富,使俚曲这种文化形式灵活起来,从而受到更多人的欢迎和喜爱。剧团的当前目标是去往北京的大舞台表演,将聊斋俚曲的进行进一步的推广。
图为实践队与李继瑞老师合影
最后,李老师带我们参观了剧团内部,表示他非常希望会有更多的年轻人来了解聊斋俚曲,将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并发扬。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644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