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生命局促于互窥互监、互猜互损,有人把生命释放于大地长天、远山沧海。”余秋雨先生在《行者无疆》里如是说。我们作为志愿者在旸中村调研时便遇到了后者,他是余秋雨的忠实粉丝,大学毕业后兜兜转转,最后回到了家乡做起了村官。他的名字叫王利群。
我们到达旸中村的那天,我看到王主任的第一眼便是他胸前的党徽,小小一枚却紧抓人眼球,与他神采奕奕的模样一齐映入眼帘。然后看到他身着白色衬衫与黑色裤子,简单低调却又干净利落。他极为热情,招呼我们喝茶入座,兴致勃勃地为我们介绍村里的情况。
图为志愿者在采访王利群书记。杨佳恒 摄
行者无疆,造福一方
他大学毕业后,在事业单位上过两年班。“年轻嘛,充满激情,不喜欢那种朝九晚五的生活,就辞职了。”王主任轻描淡写地说。当人们在为安逸趋之若鹜的时候,年轻热血沸腾的他毅然告别了安逸。
受《行者无疆》的影响,他开始了他走南闯北的另一段人生。这些年来,他去过北京、河北、山西、甘肃、新疆、内蒙古等地,见过了我国大半土地的风景,终而选择了回村建设的第三段人生。
我不禁想到自己,若是让我得了安逸,我是否舍得舍弃?若是舍了安逸,我又是否有勇气天南海北地去闯一闯,看看我国大好河山?在阅尽世间百态,感受过兴衰荣辱之后,可以选择安于一方小小乡村的平淡生活吗?设想至此,王主任愈加值得我敬佩。可能我做不到,但是我可以努力,去变得有勇气,去朝着这样一个人靠近。
图为王书记向志愿者细细讲述村内的扶贫措施。何海 摄吾之所往,初心不忘
“这些年在外面做生意,走南闯北的长了很多见识,比书上得来的多得多。”后来回村,村里面一片萧条之景,破破烂烂的马路,年久失修的房屋,人烟稀少的小村庄。他深受感触,于是他留下来了,他要改变这个局面。我想,王主任一定是牢记着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也没有忘记从这个小村庄走出去的初心。现在他得了一些学识、阅历,成为了村里人眼中有出息的大学生,他便要回报这个生他养他的小村庄,回报村民们淳朴的笑脸,于是他踏上了大学生村官之路。
回村之后,王主任把自己的孩子也放在身边。放在身边的意思就是放在农村,不在镇上,不在县城,更不在市里。他当然有能力把孩子送出去读书,但是他说:“我相信在哪里读书都是一样的。只有做干部的相信了,村民们才会相信,村里的小学才会有学生,我们的教育才能搞好!”他眼里是更大的格局。当人们争先恐后地将孩子送到城里读书时,王主任将孩子从城市带回了乡村,因为他有决心也有信心将村里地教育办好!
我的敬意油然而生,当人们都在为车水马龙的闹市趋之若鹜的时候,他做了一个为闭守萧条的乡村奉献半生的决定,他要将自己的所学所识奉献于村。并且他还放弃了更好的选择,以自己为榜样去带动村民。志愿者一行人皆折服于他的勇气与格局,谁又能说他在这一方小小乡村里,不是将生命释放于大地长天、远山沧海了呢?
图为王书记带领志愿者参观村内设施。杨佳恒 摄
燕子搭窝,逐步建设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王主任讲的“燕子搭窝”的概念。他讲起村里的建设饶有兴致:“我今天弄一个鱼塘,明天把马路修好,一点一点地做,村里总会越来越好的!”一年又一年,慢慢地村里的路灯装好了,马路修好了。他花了三年时间在村里修了4条马路和15个鱼塘。村里基础设施建设好了,变化大了,漂泊在外的年轻人打工归来,家乡已然不是记忆中破败萧条的模样,而是一个值得依靠的港湾。王主任说:“现在年轻人回来会想着要在家里做点什么,比如说承包块地,弄个生态养殖,建个小型加工厂啊。以前就回来过过年,现在有人问了!”言语间透着自豪之意,我们能感受到他乐在其中。慢慢地大家都回来了,新房子也盖好了,荒芜的小村庄摇身一变成了热闹有人气的村庄,我也有幸一睹了这邻里间亲睦和谐村落里鸡犬相闻的美好画面。看着村民门淳朴善意的笑脸,我想王主任一定很有成就感吧。他的付出取得了成效,心血得到了回报,一切都在变得更好!
旸中村的采访结束了。除了一篇有价值的报道外我还能得到什么,我想是一种敢为人先的勇气,是对自己多年所学知识究竟有何功用的一种思考。读书,既然不能在国家的尖端领域里有所成就,何不在祖国最需要的农村添砖加瓦呢?读了这么多年书,把所学所识贡献于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也是个人价值成就的最大化吧。
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敏锐意识,那便培养“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吃苦耐力,有何不可呢?“人要上进,我又是个党员,无论到哪里,要有一个共产党人的样子,要像一个上过学见过世面的年轻人。”这句话一直会提醒我,勉励我,在每一个困扰迟疑的瞬间,在每一个遇到挫折的阴天。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660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