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高校学子三下乡:铜陵白姜——一缕清香千余载,满富乾坤传四方
(通讯员 余盛)“一片生姜,胜过丹方”、“一杯姜汤,老少健康”,自古铜陵有如此民谣。铜陵白姜,是铜陵“八宝”之一,除了传承着千余载的清香,还暗有一份极致化的坚韧精神。7月28日,为了寻求非遗传承的新动力,探究农村致富的新模式,安庆师范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姜香漫古都”调研小分队的五位志愿者来到了铜陵市天门镇的白姜生产基地参与调研。
志愿者参观白姜生产基地的工作流程,通讯员 童廷廷 摄
古有白姜延续
白姜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铜陵的白姜已经开始种植,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说,铜陵的白姜声明远扬还有一段特殊的故事。就当地人所说,是“倚马餐”让其名扬天下。话说是明代中期的一年冬天,江南信使为了救灾,一路奔波想赢得朝廷的赈灾粮银,可是只有铜陵这一带的信使顺利到达,其他地方的信使杳无音信,这就是多亏了加在倚马餐中铜陵的老姜,温胃驱寒,回阳救逆,护住了前往京都的人马。自此以后,铜陵白姜便声誉鹊起,声名远扬了。
今有世人传承
经过多年风霜的沉淀与洗礼,白姜的文化底蕴已经越来越根深蒂固,制作白姜的过程“选姜-去皮-腌制-晾晒-配料-装罐”,都是根据一系列严谨的工作流程进行的。姜厂负责人告诉我们,铜陵白姜文化的传承当代人必不可少,我们不仅要做到工作上的严谨,还要实现让更多人认识白姜,了解白姜。这让我想起了,一个“终其一生,只为白姜”的匠人——朱泽润。他日复一日在占地面积不到10平方米的姜阁工作,总是用细心复杂的手法做着自己熟悉的流程。他正是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普通姜农的传承精神,体现了他对铜陵白姜的坚守精神。回到姜厂的场景,姜厂大妈们每个人戴上必备的装备,耐心的给白姜去皮,这不仅仅是为了应付生活,更多的难道不也是一种对白姜文化的传承吗?
白姜生产基地正在给白姜去皮的工人,通讯员 孙振华 摄
姜有未来可期
正所谓“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白姜的文化底蕴一定会一年比一年好的,就单从历史来说,白姜穿过了“倚马餐”,上过了朝堂贡姜,现在,虽然回到了老百姓手中,可是因为多了很多执着于它的匠人,使白姜的文化不会磨灭,只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可是,对于白姜文化而言,它又是艰辛的。经过了千年的洗涤,没有被时间埋没,没有被人群遗弃。白姜作为新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逃过了时间的推移,可是会不会像众多非遗一样逐渐衰落呢?
参观完白姜生产基地后,“姜香满铜都”调研小分队的志愿者成员们开始着手查阅资料,总结调研情况,对文化的传承展开讨论,总结一系列有关继承的方式。文化的传承需要人力,需要督促,需要非物质渗透。只有从精神上改变,才会使文化被记住,才会使文化得到传承。“智慧是知识凝结的宝石,文化是智慧放出的异彩”,我们要用上自己独特的智慧,采取措施,付诸行动,才能散发出美丽的异彩。我们应该了解到,文化的堕落是由于人性的懒惰与遗弃,而对文化的尊重与重视,才会使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
志愿者在白姜生产基地门前与姜厂负责人合影,通讯员 余盛 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669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