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大学子寻访旧书店:悠悠文化脉静静一隅传
大学生网报苏州7月8日电(通讯员 彭冉昕)
文学山房旧书店位于苏州钮家巷,介于繁华的观前街和平江路之间,怡然自得的节奏,恰到好处。与观前街的“人来人往”相比,文学山房旧书店前却是“门庭冷落鞍马稀”。在快餐文化蔓延的时代,这家书店好像停滞在时光中,静静地等待有人能发现这块“深藏不露”的宝地。7.8日苏州大学“古籍书店与新潮书店对比探究”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再次来到这小巷中隐藏着的一隅之地。
文学山房的店面窄小,乍看之下与一般的小书店没什么不同,但进店后,却别有一番洞天。书店三面书架环绕,每个书架上堆满了书籍,其中最惹人注意的就是左侧书架上的线装书。线装书的书页大多泛着黄,每一本书中间都夹着一张已经被编号并标注书名的纸条。实践团队中的队员密馨予在观察书籍种类时不断做着记录,文学山房店堂里摆的书,五分之四都是平装书,细看大多是文史,并且有很多是关于苏州历史的文献资料,也有不少评弹的书籍。
这样的书店,和现在那些装修简约时尚的书店比起来,实在有点简朴和寒酸。但就是在这样一间并不起眼的书店里,却藏着不少珍宝。进门左侧,映入眼帘的是《李太白集》《柳如是集》《右台仙馆笔记》等一些古籍影印本和影印琴谱,着实让人一惊。在苏州小桥流水人家的深巷里,竟然还有如此古色古香的书店——不仅如此,江澄波先生还是苏南一带有名的古籍修复大师。团队队员进书店时,白发皓首、驼着背的他就在书店的角落里,神情专注地匍匐在小小的几案上工作着。仔细一看,他不是写字,而是拿着毛笔在书页上刷浆、修补古籍。
江澄波先生是苏南一带有名的古籍修复大师。团队队员进书店时,白发皓首、驼着背的他就在书店的角落里,神情专注地匍匐在小小的几案上工作着。仔细一看,他拿着毛笔在书页上刷浆、修补古籍。书散成一摞小册子,大概被打湿过,书页上的很多字迹都没了,老先生在用毛笔和木板一页页的描出框架。他的工作台,上面堆着补书板、糨糊碗、镊子、棕刷等
图为江澄波老先生的书桌。大学生网报通讯员彭冉昕提供
实践团队的领队张璇同学与队员彭冉昕同学对文学山房书店的店主江澄波老先生进行了采访,询问了平时的工作内容以及经验,采访过程中,“古籍文化与新潮文化的碰撞”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队员黄佳雯负责拍照记录谈话的内容细节。当时,江老先生正在桌子上修复古籍,是一本康熙年间的书,已经散成一摞小册子,大概被打湿过,书页上的很多字迹都没了,老先生在用毛笔和木板一页页的描出框架。他抬头看了一眼,随即娓娓道来:
“你从哪里来的啊?”
“你们学校也有个修复古书的先生,叫啥来着”
“以前来看书都是男孩,女孩拿个包包跟在后面;现在都成女孩来看书,男孩拿个手机跟在后面了”
“书店传三代了,小时候还见到章太炎先生来看书啊”
尽管交谈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实践团队的队员们都被江澄波老先生的言谈举止所感染,深深感受到了江澄波老先生对古籍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传承并振兴苏州旧书店的信念,不由得表现出了对这位能在新事物迭出的当下,秉持本心的老先生的敬佩。如今,文学山房书店并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来访的顾客也有不少是在观光旅游途中出于好奇,但江澄波老先生并不会放弃自己对古籍书店的坚守,他认为,书店是城市的“眉毛”,能给城市带来特别的韵味。尽管交谈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实践团队的队员们都被江澄波老先生的言谈举止所感染,深深感受到了江澄波老先生对古籍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传承并振兴苏州旧书店的信念,不由得表现出了对这位能在新事物迭出的当下,秉持本心的老先生的敬佩。
江老每天静静地守望在这里,不改初心,以修复古籍为业,继承着家传的手艺。在他的身后,是一张并不宽敞的工作台,上面堆着补书板、糨糊碗、镊子、棕刷等。那天苏州天气很好,实践团队队员们就这样倚在书架旁,看着老先生慢条斯理的沾墨、对齐、涂描,听他熟稔平淡的跟着聊着过去种种,像一本很多年前幸存的故事书。书店很小,方方正正的一间,除了正门那一侧,其他的三面都是书架,中间又放了个小桌子,也放满了书。其中左侧全都是年代久远的古籍,就是那种盒子里的线装书,纸张都是泥土的色泽。
图为江澄波老先生,大学生网报通讯员彭冉昕提供
经过第二天的仔细采访与了解,实践团队队员们被江老对古籍文化的传承精神所打动,也对老先生的日常工作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文学山房历经辉煌与衰落,从繁华闹市退入清幽小巷,一代代人将古籍善本的学识延续至今。冬冷夏热,与书香相伴,铅华洗尽,初心未改。而我们作为新一代大学生,要积极响应社会及学校加强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是之成为风气。其次个人增加在这方面的素养,多涉猎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再次要积极宣传推广传统文化,让周围的人都能知道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积极接受,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储备,用自己所拥有的能力去保护传承我们的文化脉络。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675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