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安财学子三下乡:访梨王,探农耕,观乡村旅游兴起之路

来源:安徽财经大学 作者:王志梅 胡阳

现代农业的兴起,离不开旅游农业的发展,最根本的要点就是要利用当地的资源,发展自身优势。我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造就了多姿多彩的乡村文化,加上地域的广阔,造就了各种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的旅游农业。7月9日,安徽财经大学“乡村振兴路,筑梦砀山红”小队三下乡实践队伍来到了砀山县梨树王风景区,探寻因地制宜的“梨文化”如何在砀山乡村旅游建设上熠熠生辉。

北有砀山梨树王,南有黄山迎客松

砀山梨树王被誉为“中国最美古树”之一,“乡村振兴路,筑梦砀山红”小队团队成员们来到梨树王下,立马被古树质朴、坚韧的精神内涵所感染。实践队员们采访当地村民,了解到:“这树啊,历史长着呢,都有好几百年了。”村民的语气间都是满满的自豪。

如今,砀山不仅仅再以售卖砀山梨等水果原产品来进行经济发展,现在更是把重心逐渐转移到水果副产业和开发旅游建设等上面,砀山正在逐渐打造属于自己本土乡情的特色“梨文化”,每年砀山县都会在梨树王所在地举办音乐节、梨花节,被吸引的游客慕名而来,络绎不绝。游客们纷纷跑到梨树王下拍照留念,仿佛和梨树王一同见证砀山的旅游发展。

图为砀山梨树王石碑展示。安徽财经大学刘磊摄

和梨树王齐名的还有梨树神,这里也是游客的必经之地。实践队员们采访一位正在挂红飘带的游客,游客道:“虽然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来到这以后,看到了这课饱经风霜的梨树,忍不住感慨时光的飞逝,便祈愿家人能够一生平安,也算是一种美好的祝愿吧!”采访以后,实践队员们也纷纷来到梨树神下,看着满树纷飞代表着人们美好愿景的红飘带,队员们的心中也渐渐升起了崇敬之心。这不仅仅是一棵古树,更是人们情感的象征,人们感情的寄托。

图为实践队员们在“梨树神”下祷告祈福。安徽财经大学刘磊摄

祸福相依黄河水,砀山人民梨树情

自然的灾害让原先的砀山县遭受黄河水患,粮食不能生长,只能栽种果树防水控沙,从此,勤劳勇敢的砀山人民与梨树结下了不解之缘。据实践队员们采访的农民大伯说:“我这一辈子啊,都待在砀山种梨树。收入还可以,不过自从前几年把水果都做成了那些梨膏和黄桃罐头,赚的就更多了啊。”大伯说完,还热情满满地和实践队员们讲解起了砀山特色水果加工制品,酸甜可口的黄桃罐头和纯天然无公害梨膏止咳化痰的功效。

在大伯的热情的解说中,实践队员们感受到在砀山这片曾经受黄河侵扰的土地上,梨树不仅仅是带给他们经济上的利润收益,还有梨文化给他们带来浓浓的乡土情。正是这份热情,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赏梨品梨;也正是这份热爱,让来旅游的游客们感受到了乡村的淳朴。

实践队员们与农民大伯交流黄桃的销售情况。安徽财经大学刘磊摄

果农和团队成员讲解梨膏的功效。安徽财经大学刘磊摄

乡村旅游促发展,农耕博物馆探真章

随后,“乡村振兴路,筑梦砀山红”小队实践成员们来到了近几年新建的农耕博物馆,这也是砀山县第一座皖北农耕文化展览馆。博物馆整体风格为古朴的乡村氛围,这也与博物馆的主题相得益彰。博物馆内不仅陈列了传统的农具,纺车、镰具、铁锹、犁等等,为了更好地给游客观赏体验,让游客们在古朴中有着更好的代入感,博物馆还配合现在科技的多媒体形式,让游客们在音乐和图片视频中体验视听的文化乡情熏陶。队员们在游览的过程中也不禁感慨:“虽然砀山的农业发展不易,但在淳朴憨厚的砀山人民的辛勤工作下,砀山以后一定会发展的越来越好,砀山农耕博物馆的历史,也一定会更加悠长!”

实践队员在农耕博物馆领略以往砀山人民劳动风情。安徽财经大学刘磊 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753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数字辛追”——科技唤醒沉睡千年的历史

2025年2月7日,河海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数智弘文”数字人赋能传统文化调研团实地探访了湖南省博物馆,深入了解了融合前沿科技与深厚历史文化的辛追夫人数字人项目。据湖南省博物馆工作人…… 河海大学数智弘文 河海大学商学院查看全文 >>

“数字华章,文脉传承”:数字人赋能传统文化传播调研团开展社会实践

参观结束后,调研团与上海博物馆数字化团队交流,了解到“小可”背后集成强大的大模型能力和海量文物知识库,依托便携式导览终端,深度集成导览终端、计费系统和语音系统。为深入贯彻党…… 河海大学数智弘文 河海大学商学院查看全文 >>

数字人“小可“助阵古埃及文明展 河海大学学子调研AI赋能文创新模式

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近日迎来特殊参访者——河海大学“数智弘文”数字人赋能传统文化调研团。他们在数字人AI导览员“小可”全程引导下,完成了一场人工智能与文化遗…… 河海大学数智弘文 河海大学商学院查看全文 >>

数字华章,文脉传承”:河海大学“数智弘文”调研团开展多地实践

“数字华章,文脉传承”:河海大学“数智弘文”调研团多地实践总结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河海大学“数智弘文”数字人赋能传统文化…… 河海大学数智弘文 河海大学商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数字华章,文脉传承”:数字人赋能传统文化传播调研团开展社会实践

参观结束后,调研团与上海博物馆数字化团队交流,了解到“小可”背后集成强大的大模型能力和海量文物知识库,依托便携式导览…

探秘语言景观,延续爱国火炬

2025年1月13日至1月20日,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语言景观实践队赴凭祥市开展友谊关“爱国”景观的情感机制调研,感…

河海学子源泉工程回校宣讲

河海大学源泉工程团队宣讲活动报道2月17日,河海大学源泉工程团队在学校礼堂举办了一场精彩的宣讲活动。团队成员韩孟昀、郑钧…

地理与环境学院开展“沂蒙精神进校园 凝聚奋进新力量”宣讲活动

为了让同学们深入了解沂蒙精神的内涵,传承红色基因,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2月23日,聊城大学沂蒙精神红韵志愿宣…

地理与环境学院开展乡村教师访谈社会实践活动

为记录乡村教育变迁历程,弘扬乡村教师的坚守精神,深入挖掘乡村教师的教育故事,寒假期间,聊城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2024级4班…

最新发布

结束前的感慨
支教结束倒计时四天,从刚来的时候二十多天到现在的短短四天,这经历了好多让我难以忘怀的事情,有喜有悲,但快乐是多于悲伤的。我现在已经彻底的爱上这里的支教生活了,一想起支教结束就会有恋恋不舍的情绪…
下雨天,好心情
雨一直下,持续阴天,可为什么不快乐呢?大概是受天气影响,今天有些烦躁,有些压抑。但这样想想总是不好的,总是不能控制自己的脾气,把自己的不快乐带给他人。今天虽然一直在下雨,但还是有几个孩子坚持来…
产业转变促发展,共同谋求新出路
产业转变促发展,共同谋求新出路——植科院赴婺源县调队8月14日,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赴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了婺源县占坑村进行走访调研,村委会书记江细华热情地接待了实践团成员。该村是以砍…
启调研之程,开明日之光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政治学社赴陆丰市城东镇高美村服务
7月7日,益点点下乡队伍在陆丰市城东镇高美村的调研工作正式拉开帷幕。调研板块的成员们在深圳市税务局驻高美村扶贫工作队钟林海队长、陈建阳队长以及政治与行政学院特聘研究员鄢波老师的带领下走进高美村,…
台风中仍有热情
随着台风“利奇马”登陆山东,狂风暴雨似乎就没停下。两天两夜的大雨使每个队员都多了丝烦躁,怀念支教前期的骄阳与晴朗。今年是建国七十周年与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纪念活动在我们支教活动中必不可少。青少年…
婺晓皇菊,晓起村民的致富菊
婺晓皇菊,晓起村民的致富菊8月10日,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赴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暑期实践团前往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晓起村参观皇菊的种植和加工,晓起村村委会书记汪文华热情接待了实践团成员。据悉晓起村以皇菊种…
雨天走访学生家庭
8.10今天是八月十日,星期六,在这里支教的第二个周周末,今天早上下着小雨,十分凉爽,村里的小巷被雨水冲刷的格外干净,空气中因充满泥土的气息也比往日清新,而在这时,支教队员出发了,趁着早晨的宁静,…
相遇在盛夏,支教趁年华
【山东师范大学8月15日讯】(通讯员:魏晓卿):为响应共青团中央及共青团山东省委号召,秉承“燃生命之火,享丰富人生”的宗旨,山东师范大学风信子支教队于2019年7月14日来到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新河镇翟哥庄…
八月十号感悟
今天是八月十号,刚过立秋,与酷暑正渐行渐远,而台风却高调登场,淅淅沥沥的雨持续了一天,更添了几分凉意。村里的小巷被雨水冲刷的格外干净,空气中因充满泥土的气息也比往日清新,而在这时,支教队员出发…
万亩油菜 晓容村的致富花
万亩油菜晓容村的致富花8月7日,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赴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暑期社会实践团实地探访了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江湾镇篁岭风景区了解当地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上午九点,实践队员在当地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