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陈碧琪 史茜茜)2019年8月14日上午,湘潭大学化工学院赴湘潭市响塘乡暑期社会调研团乘车前往升平轩皮影博物馆,同时也是吴升平老先生的家中,对这位82岁高龄的“皮影活化石”吴升平老先生及其孙子吴渊先生进行专访。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而吴升平老先生正是南方皮影戏的代表性人物,身为吴氏皮影戏第20代传人,吴老至今已与皮影戏打了70多年交道,至今仍用一颗赤子之心守护着这个中华精粹。
灯影现百味,礼义贯平生
吴升平老人从7岁开始就跟随祖父学习皮影制作, 11岁开始独立完成影偶制作,16岁就挑大梁创戏班。在旧社会,人民追求的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道德精华全部都融入到皮影戏的情节唱词中,这也是在过去那个还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皮影戏在民间娱乐活动中一度鼎盛繁荣的原因之一。吴老先生提到,在他的青年时期接受的是伟大革命领袖孙中山的教悔,令他收益最丰并且终身奉行的是那句“空谈误国,实业兴邦”。对于这句话吴老先生也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人不应该做无聊的事,而应该投入有意义的事业,甚至自题对联“打锣打鼓不打麻将,吹笙吹笛不吹牛皮”,颇为有趣。文革时期,传统民间艺术倍受打压,皮影文化也元气大伤,他冒着生命危险偷偷藏下12副祖辈留下来的影偶,一藏就是14个年头。无法光明正大的练习皮影技艺,他便在走路时以脚为“板”,坐在桌前时以手为“鼓椎”,每日都要反复练习纸影的表演和弹唱,生怕手艺生疏。在这段传统技艺的“白色时期”,吴老先生竭尽全力将皮影戏的特色悄悄保留下来。“不看皮影,不懂礼义”,这一民间说法在过去广为流传,吴老先生不曾入过学堂,却将礼仪奉行一生。谈到自学的趣事,老先生说小时候大家在家里打扑克,他就独自跑到山上,拿着蘸了水的树枝在地上练习。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学而时习之”、“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这些极具教育意义的名言常伴吴老先生的嘴边。刚接触时吴老先生的脸上并未有太多情绪流露,但说起他钟爱的皮影和过去的经历,他开始展露笑容,谈吐从容风趣,这就是老艺术家独特的魅力所在。
身处江湖远,心怀家国事
“爷爷临终前,把我叫到床前拉着我的手说,吴伢子,吴氏影子戏是我们吴家的祖传,你要好好继承发扬下去,可不能让它失传了啊!” 吴老先生回忆说,为了祖辈的叮嘱,自己毕生的精力都花在了湘潭皮影戏上,这就是他奉行的“孝悌”。如今吴老先生已经82岁高龄,为了使皮影艺术不失传,吴升平在几年前多次争取孙子吴渊同意,毅然将大学毕业后在深圳工作的孙子召来,传授吴氏影偶偶制作和纸影技艺。在对吴渊先生的采访中,他提到当初生活和工作都比较安定,在最开始的一段时间内其实比较犹豫,而让他下定决心回来的一个转折点是一场有惊无险的车祸。2012年初,吴升平老先生前往台湾交流艺术,回程途中车辆侧翻,与太平洋的距离只有几秒钟的生死一线,最终吴老先生的身体虽然无大碍,却也让吴渊感到胆战心惊。吴渊自幼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吴老先生对其更是疼爱有加,他一方面想回来多陪陪老人,另一方面觉得祖传的手艺绝不能断在他这一代,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能就这样消失,至此,吴渊成为吴氏皮影戏的第21代传人。在吴老看来,这也是在延续他的孝悌之道,对于孙子他感到非常满意,很放心将事业交托给他。
“刚开始学时,感觉做这个事很难,年轻人嘛,一边想看看最繁华的世界,一边是脱离了现代感同时经济支撑相当少的生活,想过放弃,但现在看来,坚持了就一定会有收获。”吴渊如是说。2011年,吴氏皮影戏与周围四省皮影文化联合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吴老先生对此倍感自豪,称“为国家争光了!”。此后,祖孙俩共同奔赴多个国家进行中外文化交流。2016年3月,吴升平老先生和吴渊先生受法国蒙彼利埃孔子学院院长马燕和Chris的邀请赴法国参加春节中国民艺周活动。2018年2月,祖孙俩肩负远游文化大使的使命前往泰国清迈,推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几年来,通过大大小小的活动,吴老和孙子吴渊将湘潭这古老而明丽民间艺术带出了国门,使这朵艺术之花流溢世界。
考虑到年纪问题,吴老害怕皮影戏的优秀剧本和技巧得不到后世传承,于是急忙和孙子吴渊先生投身于的各种资料的收集工作,历时4年多,先后走访宁乡、望城、浏阳、衡阳等周边地区,出版了《湘潭地方影子戏》和《湘潭特色纸影戏》等120万余字、200多个剧目的专著,一字一句都是细心雕琢的见证。
古今文化碰撞,机遇中创新生
文化是一个名族的灵魂所在。对于如何更好的传承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湘潭纸影这个问题,吴老与我们分享了他的想法。“与时俱进”是吴老一直提到的,他表示发展要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更稳,走得更快,而他所独创的“面部提拉术”、“吹胡子瞪眼”等是他顺应时代发展所做出的创新,而今时代不同了,他将创新改革的希望寄托在孙子吴渊身上。吴渊先生也表示认同爷爷所说的“与时俱进”,现代人们有更多的娱乐方式了,需要从大众所更能接受的方式去宣传、推广皮影戏。
同时,也存在部分被皮影戏魅力所吸引的人前来拜师学艺,吴老先生和吴渊先生表示他们也将无保留地教学。“有人愿意学这门技术,我们肯定是全部教授给他,现在来这里拜师学艺的都大多是学校的老师,他们学了回去教给他的学生,把我们的皮影文化带进校园,这也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吴渊先生表达了他的看法。
非遗提供的是一个过去的样本,要让其“活”起来,不可或缺的无疑是现代的智慧。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内在的驱动力,与保护非遗的原生态有时会形成尖锐的矛盾。即使在保护的理念下,商业化的侵蚀,有时也会造成对非遗文化内涵的消解。如何进行时尚地进入现代社会又保持其内核不变,这是一道更加需要花心思去研究的课题,而或许正是在这样的机遇下,创新有了落脚之地。
“各种传统文化都在遭遇困境,我们的皮影算是保留的比较好的文化,而它也总会有慢慢退出历史舞台的一天,我们现在所做的就是在延缓那一天的到来,所以压力会有,但坚持下去就是我最好的选择”采访时面对“许多人将湘潭皮影戏传承的重任寄托在你一个人的身上,你是否倍感压力?”这个问题时吴渊先生表达出这样的观点。吴渊先生提到,他们目前正在设计APP,时机成熟之后将投放于市场应用。APP中不仅涉及许多有关皮影的知识,还可以让用户自己体验设计皮影人物,根据软件内部给出的各种部件,设计自人物,让用户更便捷更进一步地感受皮影的魅力。另外,吴渊先生也深刻明白,社会工作群体拥有自身的压力,无论是经济来源方面还是家庭教育发展方面,他们进行文化传承面临诸多现实因素,而老人群体也往往力不从心,皮影戏的未来主要寄托在新一代的孩子身上,要传承下去,还得靠孩子的孩子。所以,目前他也尝试将皮影戏影偶形象与流行歌曲、儿歌等结合,希望慢慢打开面向年轻人的皮影宣传,寻找新的机遇。
“三尺生绢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回想起吴老给调研团队表演时皮影布幕前的鲜活形象、幕后操纵皮影时专注的神情,回想起吴渊先生说起为皮影戏创新所做的努力,不由让人期待皮影戏在机遇与挑战中的未来。愿皮影之韵永传。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766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