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是中华文明的记录者与见证者,承载着华夏数千年的历史岁月。为了更好的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助力古籍保护事业的发展,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古籍丛中一回首,文知九曲百舸流”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海南省图书馆地方文献与古籍部开展为期两周的古籍保护实践调研活动。
2019年7月12日至19日期间,实践队员们在海南省图书馆地方文献与古籍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学习了诸多有关古籍的知识与文化,并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入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至此,第一批实践队员的古籍保护工作已经结束,七月份“古籍丛中一回首”社会实践活动也暂时告一段段落,实践队员们将于八月中旬再次回到海南省图书馆地方文献与古籍部,走进古籍修复室,继续探寻“择一事,终一生”的匠人精神。
典籍整理—从地方文献到中华再造善本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第一天,队员们被划分成两组,在古籍区张海峰老师与地方文献区殷小静老师的指导下,有序地进行了中华再造善本(续编)与海南地方文献资料的整理、统计、录入工作。
在古籍特藏室中,队员们将中华再造善本(续编)以经、史、子、集四个大类按序进行整理,主要内容有《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编》、《明代编》与《清代编》等,整理完成后紧接着进行再造善本的信息录入工作。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为目的,中华再造善本(续编)的整理工作是队员们尝试解决古籍保护中“藏”与“用”的矛盾问题进行的探索实践。
在地方文献区的书库中,在殷小静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对海南省图书馆近期征集与受赠的海南省地方文献进行登记、分编、整理、打包等工作,为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打下基础,加强资源共享,以供广大读者阅读、研究和使用。另外,队员们根据目录索引,寻找尚未编号上架的地方文献,将海南各地的地方志、历史年鉴与少数民族文化汇编等图书进行分类整理,对相关内容进行专题挖掘,进一步丰富海南地方文献专题资源库,以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需求;同时也希望队员们为保护、宣传地方文献、传承海南优秀地方文化做出努力,能够为保存好海南人民发展历史的宝贵记忆做出贡献,为今后的地方文献保护和传承、弘扬地方文化实践活动提供有益借鉴。
汉字记忆—临摹古籍,传承经典
典籍整理的工作基本完成后,队员们进行了临摹《钦定四库全书》影印本的汉字记忆工作。在深入了解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文化发展与时代风气后,队员们纷纷铺展宣纸,提起软笔,一笔一划的认真临摹着,将《东坡词》《司马集》《曲江集》《松陵集》以及《荀子·劝学篇》等经典篇目从浩瀚的历史之中翻出,窥见了历时十年之久编撰的古籍原貌,并在临摹的过程中重新思考名家诗文的深刻意蕴,在传播的过程中赋予埋藏在历史尘埃中的文字以勃勃的生机。雕版印刷—铅字印文间体验传统文化魅力
在工作人员符秋眉老师的带领下,“古籍丛中一回首”团队的成员们学习并掌握了“雕版印刷技艺”的知识与工序。符秋眉老师亲自演示了雕版印刷的工序,以解答同学们的困惑。她首先将鬃刷沾满浓稠的黑墨,并将墨汁均匀的涂抹到雕版之上,再覆之以宣纸,拿起鬃刷均匀的扫过纸面,雕版上的图案便跃然纸上了。团队成员们纷纷拿起鬃刷开始练习,经过不断地调配墨汁的浓淡比例与调整鬃刷扫过纸面的力度,队员们皆完成了《天官赐福》、《牧童骑牛》与《连年有余》三幅年画的拓印,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到了传统文化无限魅力。
除此之外,符秋眉老师还向团队的同学们展示了距今近百年之久的家谱雕版——《刘氏家谱》。在与同学们的亲切交谈中表示,符秋眉老师讲到:“家谱是记载一个家族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文献,更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追根溯源’的文化传承。族谱征集海南省图书馆地方文献征集的重点方向,族谱雕版存世较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研究价值,有助于后世对海南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铅字印文以载道,经史子集述千秋。“古籍丛中一回首,文知九曲百舸流”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七月份的实践工作在王冬梅主任、张海峰老师以及符秋眉老师等工作人员的悉心指导与帮助下,已经顺利进入收尾阶段。一周的时间内,古籍保护的意识已经深深的烙印在每一位团队成员的心中。中华古籍之中传承传统文化于我们而言意义非凡,“古籍丛中一回首”社会实践团队将始终不忘志愿服务初心,牢记古籍保护使命,为珍贵古籍惠及千秋贡献出一己之力,让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779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