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的发展,文化自信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习近平书记在多次谈到中国传统文化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并且指出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的民族精神血脉,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把民族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成为了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结合前期收集分析的相关文献等资料,团队制定了详细的活动计划。
7月13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同学组建的赴黄陵县面花工艺调研服务队到达了延安市黄陵县刘家川村,对历史悠久的黄陵面花工艺进行调研。
调研期间走访了延安市黄陵县文化馆与刘家川村艺术馆,深入了解了黄陵面花的历史。队员们了解到面花流传于黄陵已有千年,作为一种庄重严肃的礼仪祭品,其蕴含着民众求吉纳福的祝愿。在历史长河中,面花的发展应用变得愈加丰富广阔,岁时节令、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等重要时刻人们往往会制作色彩丰富精美的面花。同时面花工艺也是一种艺术,辛勤的劳动人民赋予其特殊的意义,用面团捏出形态各异的花卉动物等等,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刘家川村展览馆中王民政老人的面花作品)
黄陵面花,在当地也被称“花供”、“供”、“罐罐”、“油饽饽”、“喜斗子”、“油馍”、“硬盘”、“茧”等,在不同的场合有着叫法不同,是流传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农村的一种传统民间传统风俗礼馍。它以做工精巧,造型别致而著称。于2007年入选陕西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陵面花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文化传统,折射出黄陵作为轩辕黄帝故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黄陵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
(王民政老人向队员讲解面花的样式和含义)
在调研过程中队员们拜访了非遗面花技艺传承人王民政老人。老人生动形象的向队员们介绍了黄陵面花的相关文化以及面花的现状和发展。同时王民政老人讲述了他连续为公祭提供面花作品长达十余年的心路历程,从小不间断地学习一直到现如今古稀之年,这大量的练习与制作才造就了如今丰富的制作经验。在平日里老人还会受到学校的邀请,到学校里给学生们讲解面花的制作和文化背景。不忘初心,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工匠精神”。
(队员们正在跟随蔡芙蓉老人学习制作面花)
当日由于王民政老人身体抱恙,队员没能跟随王民政老人学习面花的制作。但经王民政老人的介绍次日队员们便前往店头镇七峰村,跟随当地另一位面花手艺人蔡芙蓉老人进行学习。
(王民政老人制作面花的工作台以及制作工具)
面花色彩丰富制作方法也十分有创意,一件件复杂而精美的面花作品背后却是在极其简约朴素的工作台上完成的。梳子、小刀、牙签等这些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件却成为了制作面花的基本工具。在制作过程中人们会使用各种生活中的道具来制作面花,用牙签固定、用剪刀剪出花瓣等等,充满了趣味性,也使队员们更加直观的了解到面花的制作过程。这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民间艺人朴素的审美情趣。
但与之同时完美精致的面花背后制作过程的繁琐,使年轻人对面花所产生的兴趣少之又少,面花技艺的传承无疑是现在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以怎样的形式能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面花,使面花能更好的走进大众的生活,做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传统手工艺。
围绕这个主题队员们又在黄陵县调研学习了多日。对于面花的传承形式队员们都有了不同的见解。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将面花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入大众视野,使人们重拾文化记忆。努力做到在复兴民间技艺生存空间和土壤,带动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振兴乡村民俗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791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