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乐天有诗云: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随着时代的变迁,“桥”在古诗文中的寄情功能已近消退,在现代生活中,得到重视的是它在交通与旅游文化产业中的实在效用。然而,作为苏州地域文脉的重要构建元素,古桥的历史变迁不仅反映了一定时期的城市规划方针,对古桥的政策及其实际应用,也直接关系到苏州当下与未来的发展活力。正确的政策离不开对研究对象科学解读与合理定位的前提,为了对苏州古城区内古桥的现状形成综合性的记述评估,以进一步了解苏城古桥保留、转型及变迁历程与苏州地域文化、城市建设的关联,在完成关于苏州古城区内古桥分布信息的初步寻访、古桥资料在电子数据库与方志文献中的摘编集阅、古桥探访任务协商分工的基础上,结合指导老师的意见,2019年7月8日上午八时至下午五时,苏州大学文学院“解密苏州古桥”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分组对苏州古城区的现存古桥进行了实地探访。在此,仅以此次于齐门周边及平江历史街区的古桥调研情况为例,集中指出当下苏州古城区内古桥保护与改修所存在的问题。
根据现场拍照、对相关古桥信息牌的解读、对附近居民的采访及先前所获资料来看,当下苏州古城区内古桥的现状主要有如下两类:其一,政府对古桥进行原貌保存,在不拆改、不翻修的同时,也使其与所处环境完全脱节,这类古桥数量较少,尤以齐门外的南马路桥为代表;其二,政府陆续对古桥进行翻修和改建,其中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意在使其适应以交通条件为主的功利性需求,另一种意在满足旅游文化产业的观赏和审美性需要,前者以齐门桥、相门桥等大型改建类古桥为典型,它们担负起古城区较大的交通压力;后者以胡厢使桥、思婆桥等知名古桥为代表,它们则成为平江路历史文化遗迹的现代性载体。
在研究过程中,队员们发现了苏州古城区内的现存古桥在两方面的突出问题:尽管政府有关部门对古桥适应性的翻修与改建,有效缓解了古城区内人、车流量的激增所带来的交通压力,极大地满足了苏州作为旅游城市的建设需求;但部分古城的现状仍反映出“全面保留”与“遗失文韵”的不合理倾向。例如,位于齐门外大街南端的南马路桥是建于清代的单孔拱桥,但自清同治年六月三日重修后,它却不曾随90年代末两侧民居的拆迁而改建,如今一端接续大街的非机动车道,一端则通向未知是否有人居住的破败工棚,桥身上交代重修单位与时间等重要信息的描字朱漆也磨蚀将尽、脏污斑斑,只能勉强看清字迹。与周边可容四车道双向通行的齐门桥和粉刷得宛若新近整饬的平齐桥相比,南马路桥不仅丧失了桥联通两岸、增色风景的基础功能,作为残存的历史遗迹,它的原貌延续只会阻碍苏州统一、有序的城市建设规划,长久地成为车水马龙的齐门孤僻的一景。
固步自封、抱残守缺自然不可取,有关单位在翻修、改建古桥时也应注重古韵文化的传承,避免人为的讹误对其造成直接减损或间接遗失——这一现象集中表现在古桥名称的更迭过程中。历史演进与时代变迁的必然性为古桥桥名的易换提供了合理的语境;例如,平江路上的“积庆桥”就因纪念1945年抗战胜利而更名为“胜利桥”,本因唐时“资福寺”尼姑庵而得名的“师婆桥”也因吴语方言的讹传而演变为“思婆桥”。但古桥桥石上的旧名与桥边新设的文字介绍板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便不能不说是有关部门在古桥翻修、改建过程中的疏漏;比如,据附近居民反映,平江路北端一座与居民区相融合的小桥“徐鲤鱼桥”原名“聚鲤鱼桥”,但在翻修过程中,许是因方言误听,相关人员错将“聚”字改为“徐”字,造成古桥的误名;另外,平江路南端的“寿安桥”桥身上所刻古桥名为“寿丰桥”,桥边的文字介绍板却只称其为“寿安桥”,并不曾对此细节予以关注。平江历史街区的有关负责人必然是为方便游人了解古桥历史而用心设立了文字介绍板,但实物与文字的信息不对称反倒容易造成理解的困难,也会间接丢失了古桥的历史文化遗韵。
总的来说,政府有关部门和人员应将苏城古桥保留、翻修与改建的规划当作地域特色文化传承、发展的要素,并加以战略重视与实际活用,既要避免墨守成规的“全貌保留”,也应杜绝改修中的人为讹误所造成的“文韵遗失”,进一步注重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和文化本位的建设思想。以上内容是“解密苏州古桥”暑期社会实践团队7月8日调研的重要发现,希望该团队后续的实地调研成果,能为苏城古桥的转型和苏州的城市发展提供有益的创新思路。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801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