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学院8月17日电(通讯员 余婉莹 张婉玉)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响应团中央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知。7月31日,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走近不谢之花——通草花“实践分队的6名队员赶赴扬州486非物质文化遗产聚集区,开展了为期两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旨在学习通草花的制作技艺,了解通草花的历史起源与兴衰,宣传通草花的历史文化价值,履行当代大学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
通草花是工艺花的一种,其制作技艺是中国人工制作花类最早的工艺之一,被誉为工艺花中的“阳春白雪”,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首先,队员们来到了位于聚集区内的扬州工业美术馆,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欣赏了馆内展出的大量通草花盆景,盆景种类繁多,栩栩如生。其中的“菊花”“松树”盆景的逼真程度令人惊叹。队员们也感受到了通草花的独特魅力。
01图为队员们欣赏通草花 队员余婉莹 摄
据了解,目前,通草花技艺的传承人是年近八旬的戴春富老人。参观过后,队员们来到了戴春富老人的工作室,受到了戴老师徒们的热情接待。在他们的帮助下,队员们从制作材料、制作方法和实用价值等方面进一步了解通草花。随后,队员们又和老人进行了深入的交谈,了解了他当初学习这门技艺的初衷以及他坚持数十载的心路历程。
从老人口中得知,通草花的制作起源于宋代,起初制作头戴花,其主要原材料“通草”是一种植物,盛产于我国南部与西南地区,而制作技艺为扬州独创。通草花制作繁难,从花瓣、花叶和花茎、花盆无不需要制作者悉心揣摩、求准求精。而这一切全凭手艺人的手感拿捏,没有日积月累的经验是肯定不行的。
通过交谈,队员们了解到,戴老十六岁时开始学习制作通草花,至今已有六十余年。现如今,通草花的制作在他的心中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象征。新世纪以来,由于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变化,通草花的市场需求不断降低,曾一度濒临失传,戴老也曾为此而担心。但在政府的帮助下,他的工作室成立了,也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愿意和他学习这门手艺,如今他的门下已有数名弟子。
当队员们提出想要体验制作时,老人爽快地答应了。在师徒们的帮助下,队员们学习了基础的剪纸,虽然看似简单,却频频出错。整个过程虽然繁琐却很有趣,从剪纸这一件小事上,队员们也着实体会到了师徒们的不易。
交谈过后,热情的戴春富老人主动提出和队员们合影,以纪念此次愉快的交谈。队员们表示,他们为戴春富老人多年来的苦心坚持表示由衷的敬佩,希望“通草花”在内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能永久地流传下去。
02图为戴春富老人和队员们的合影 工作室人员 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832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