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大学赴陇南市“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调研小分队于8月10日早上出发,通过走访以及亲自实践的方式进一步了解白马山寨舞蹈的现状以及传承情况。
小分队成员于早上八点从住处出发,赶往老艺人家中,老人热情的请大家品尝了当地的特色早餐。休息片刻后,成员们分别就白马地区藏族舞蹈的类型、表演形式、表演的时节以及传承方式进行了提问,老人也根据提问耐心地解答。
小分队成员与民间老艺人交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马筱婷摄
从老艺人的回答中我们知道了白马地区的舞蹈一般是在每年的正月、四月和十月都要跳舞,一般都在大家庭聚会时、庆祝丰收时、祭祀山神时会进行歌舞。当我们聊到白马地区年轻人的传承时,老人深叹了一口气讲到,随着时代的发展,使得现在通婚自由,而且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就留在了外地,或者新型文化的传播影响了新一代的年轻人,缺乏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热情,导致了文化传承的局限。舞蹈艺术的提炼和整合关系到它们的传承和发展, 仅存的老艺人和影像资料远不能让白马藏族的舞蹈 艺术把原始的风韵和传统的艺术形态很好的传承下来。现在村寨里的年轻人已经很少拥有传承民俗艺术的心态去学习了,所以民俗与新进文化的摩擦 使得白马藏族的舞蹈艺术传承与发展道路走得艰难而漫长。原生态舞蹈是课堂舞蹈的最初模型,而在二者进行转换的这个过程中不仅复杂而且需要严谨的提炼,不会跳当地原生态民俗舞蹈的人是无法进行真正的提炼的,而表演较好内容展现齐全的老艺人,往往在艺术素养、整合、加工、提炼舞蹈等方面的能力又欠缺。传承与发展之糟糕的现状让人堪忧的同时又时刻在提醒着我们原始艺术的传承需要同当下的时代背景去解决,社会的发展不能摒弃原始的民俗、艺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白马藏族的舞蹈艺术得发扬得传承,要把它展现在世人的舞台上,而不仅仅只是载入史册,因为舞蹈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肢体 语言与极富有生命力的延续。白马藏族民俗舞蹈艺术得天独厚,多姿多彩,我们需要用更多的挖掘与领悟,让世人来了解和感受。
小分队成员与老艺人合影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马筱婷摄
小分队成员与老艺人交流之后便启程赶往当地的歌舞传承中心。在传承中心我们找到了一位青年传承艺人——班哲,主要传承白马地区的舞蹈和音乐。在进行短暂的交流之后,我们了解到新一代的传承人们都在尝试着将这种民间化的艺术形式搬上舞台,以便让更多的人们去了解白马的民俗文化,比如《㑇舞》、《新娘鸟》等一系列具有原生态意味的舞蹈登上了舞台。紧接着班哲带着大家前往传承中心的舞蹈排练室。
小分队成员与青年传承人班哲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马筱婷摄
班哲先带领大家观看当地收集的影像资料,随即对池哥昼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池哥昼,属于男子集体傩舞,有固定的表演程式,按角色及分工可分为男面相舞,女面相舞,知玛舞三部分。其中男面相由三位或四位男性装扮,舞者头戴木雕彩绘面具,反穿羊皮袄,后缀短尾巴,身挂铜铃,左手执兵器(木刀或木剑),右手执牛尾,表演池哥舞步;女面相舞由两位男性装扮,舞者亦头戴面具,身着女性民族服饰,徒手表演池母舞步;知玛由三位男性(两大人,一小孩)装扮,脸上涂抹锅墨, 一人身着破烂的女性服饰,身背象征婴儿的道具,手 拿拐杖或者讨饭碗,扮演女性;一人身着破烂的民族服饰,手拿拐杖扮演男性;一男童手拿拐杖扮演小孩,三人共同表演带有故事情节的知玛舞步。男面相傩面具隆鼻巨口,瞋目獴牙,狰狞恐怖,表演动作粗犷铿锵,腾折有力,起伏较大;女面相傩具慈眉秀目,仪态 可掬,表演动作柔婉细腻,敬畏可亲,起伏较小;知玛角色满脸黝黑,衣着简陋,代表传统故事中人物原型, 进行以纳福为内容的逗趣表演,动作自由灵活,诙谐 滑稽,模仿力较强。麻昼,属于傩舞六人舞。由六位男性分别头戴狮,虎,鸡,牛,龙,猪头面相的面具,身着艳丽彩裙,手拿红,黄,绿色彩绸,跟随打击乐节奏 以逆时针转圈的方式做模仿动物动作的舞步进行表 演。表演有固定的套路和身法。常见套路有十二大套六小路六种标志型动作。转一圈为一路,每一小路开始和结束都有固定的节奏和舞步形式,由二到三个 固定连接动作加一个专有的标志型动作交替表演,从班哲详细的讲解中我们对池哥昼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班哲向我们展示了白马地区独具特色的池哥昼,还给大家指导教授池哥昼中的主题动作以及基本元素动律,在班哲耐心的讲解和指导下,小分队成员很快的掌握到了池哥昼的舞蹈风格和动律。我们与班哲手拉着手一同跳起了他所指导的舞蹈,在欢快的舞步和动人的音乐中我们感受到了白马地区舞蹈的独特魅力。
小分队成员向青年传承人班哲学习池哥昼的基本舞步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马筱婷摄
同这几天的学习走访,小分队全体成员对于白马地区舞蹈的风格及传承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被白马地区舞蹈独特的魅力所深深吸引。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834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