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学习与传承我们一直在路上

来源: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 作者:兰洋 张凯

西北民族大学赴陇南市“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调研小分队于8月10日早上出发,通过走访以及亲自实践的方式进一步了解白马山寨舞蹈的现状以及传承情况。

小分队成员于早上八点从住处出发,赶往老艺人家中,老人热情的请大家品尝了当地的特色早餐。休息片刻后,成员们分别就白马地区藏族舞蹈的类型、表演形式、表演的时节以及传承方式进行了提问,老人也根据提问耐心地解答。

小分队成员与民间老艺人交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马筱婷摄

从老艺人的回答中我们知道了白马地区的舞蹈一般是在每年的正月、四月和十月都要跳舞,一般都在大家庭聚会时、庆祝丰收时、祭祀山神时会进行歌舞。当我们聊到白马地区年轻人的传承时,老人深叹了一口气讲到,随着时代的发展,使得现在通婚自由,而且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就留在了外地,或者新型文化的传播影响了新一代的年轻人,缺乏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热情,导致了文化传承的局限。舞蹈艺术的提炼和整合关系到它们的传承和发展, 仅存的老艺人和影像资料远不能让白马藏族的舞蹈 艺术把原始的风韵和传统的艺术形态很好的传承下来。现在村寨里的年轻人已经很少拥有传承民俗艺术的心态去学习了,所以民俗与新进文化的摩擦 使得白马藏族的舞蹈艺术传承与发展道路走得艰难而漫长。原生态舞蹈是课堂舞蹈的最初模型,而在二者进行转换的这个过程中不仅复杂而且需要严谨的提炼,不会跳当地原生态民俗舞蹈的人是无法进行真正的提炼的,而表演较好内容展现齐全的老艺人,往往在艺术素养、整合、加工、提炼舞蹈等方面的能力又欠缺。传承与发展之糟糕的现状让人堪忧的同时又时刻在提醒着我们原始艺术的传承需要同当下的时代背景去解决,社会的发展不能摒弃原始的民俗、艺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白马藏族的舞蹈艺术得发扬得传承,要把它展现在世人的舞台上,而不仅仅只是载入史册,因为舞蹈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肢体 语言与极富有生命力的延续。白马藏族民俗舞蹈艺术得天独厚,多姿多彩,我们需要用更多的挖掘与领悟,让世人来了解和感受。

小分队成员与老艺人合影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马筱婷摄

小分队成员与老艺人交流之后便启程赶往当地的歌舞传承中心。在传承中心我们找到了一位青年传承艺人——班哲,主要传承白马地区的舞蹈和音乐。在进行短暂的交流之后,我们了解到新一代的传承人们都在尝试着将这种民间化的艺术形式搬上舞台,以便让更多的人们去了解白马的民俗文化,比如《㑇舞》、《新娘鸟》等一系列具有原生态意味的舞蹈登上了舞台。紧接着班哲带着大家前往传承中心的舞蹈排练室。

小分队成员与青年传承人班哲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马筱婷摄

班哲先带领大家观看当地收集的影像资料,随即对池哥昼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池哥昼,属于男子集体傩舞,有固定的表演程式,按角色及分工可分为男面相舞,女面相舞,知玛舞三部分。其中男面相由三位或四位男性装扮,舞者头戴木雕彩绘面具,反穿羊皮袄,后缀短尾巴,身挂铜铃,左手执兵器(木刀或木剑),右手执牛尾,表演池哥舞步;女面相舞由两位男性装扮,舞者亦头戴面具,身着女性民族服饰,徒手表演池母舞步;知玛由三位男性(两大人,一小孩)装扮,脸上涂抹锅墨, 一人身着破烂的女性服饰,身背象征婴儿的道具,手 拿拐杖或者讨饭碗,扮演女性;一人身着破烂的民族服饰,手拿拐杖扮演男性;一男童手拿拐杖扮演小孩,三人共同表演带有故事情节的知玛舞步。男面相傩面具隆鼻巨口,瞋目獴牙,狰狞恐怖,表演动作粗犷铿锵,腾折有力,起伏较大;女面相傩具慈眉秀目,仪态 可掬,表演动作柔婉细腻,敬畏可亲,起伏较小;知玛角色满脸黝黑,衣着简陋,代表传统故事中人物原型, 进行以纳福为内容的逗趣表演,动作自由灵活,诙谐 滑稽,模仿力较强。麻昼,属于傩舞六人舞。由六位男性分别头戴狮,虎,鸡,牛,龙,猪头面相的面具,身着艳丽彩裙,手拿红,黄,绿色彩绸,跟随打击乐节奏 以逆时针转圈的方式做模仿动物动作的舞步进行表 演。表演有固定的套路和身法。常见套路有十二大套六小路六种标志型动作。转一圈为一路,每一小路开始和结束都有固定的节奏和舞步形式,由二到三个 固定连接动作加一个专有的标志型动作交替表演,从班哲详细的讲解中我们对池哥昼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班哲向我们展示了白马地区独具特色的池哥昼,还给大家指导教授池哥昼中的主题动作以及基本元素动律,在班哲耐心的讲解和指导下,小分队成员很快的掌握到了池哥昼的舞蹈风格和动律。我们与班哲手拉着手一同跳起了他所指导的舞蹈,在欢快的舞步和动人的音乐中我们感受到了白马地区舞蹈的独特魅力。

小分队成员向青年传承人班哲学习池哥昼的基本舞步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马筱婷摄

同这几天的学习走访,小分队全体成员对于白马地区舞蹈的风格及传承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被白马地区舞蹈独特的魅力所深深吸引。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834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之光寻访团聚焦南阳五中丁军丽老师:以爱为笔,书写历史

2月16日,广西师范大学教育之光寻访团成员冯彦博深入南阳五中(三全校区),对深受赞誉的历史教师丁军丽展开深度访谈,旨在弘扬教育家精神,挖掘优秀教师的育人智慧,激励更多教育工作者…… 赖思宇 广西师范大学查看全文 >>

良师执烛 苗乡添辉——广西师范大学“教育之光”寻访团探源教学之智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教育家精神,近日,广西师范大学教育之光寻访团成员赖思宇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中学,对模范教师黄娇娇进行了深度寻访。…… 赖思宇 广西师范大学查看全文 >>

古今碰撞绽华彩,上河灯影耀邕城 ——广西师范大学“华灯古韵”团队调研纪

近日,广西师范大学“华”灯古韵团队在2025年1月9日至1月12日期间深入广西南宁,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花灯调研工作。此次调研旨在探寻花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团队走访参观了多地,其中百益…… 赖思宇 广西师范大学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心怀母校,爱在工大:大学生回母校宣传

为了加强安徽工业大学大学生与高中母校的联系,加深安徽工业大学大学生的母校情感,增强学生的爱校之情,2025年1月14日,三名…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之光寻访团聚焦南阳五中丁军丽老师:以爱为笔,书写历史

2月16日,广西师范大学教育之光寻访团成员冯彦博深入南阳五中(三全校区),对深受赞誉的历史教师丁军丽展开深度访谈,旨在弘…

一粒火种,点亮振兴之路——“大包干”精神 赋能凤阳县小岗村乡村振兴

1978年的一个冬夜,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在一纸“生死契约”上按下红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大包干”的序幕。四十余…

参观朱光纪念馆,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2025年2月5日,“文化之根,精神之魂”社会实践队一队员怀着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走进了承载着深厚历史意义的朱光纪念馆,进…

安徽工业大学学子返家乡:环保教育宣传在行动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安徽工业大学的奚燕同学利用暑期返回家乡安徽铜陵,开展了一系列环保教育宣传活动,旨…

最新发布

南街发展历程
2019年7月12日,溯源颍川调研团与段主任约好于八点半在接待室见面,今日将深入地了解南街村工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又拜访了麦恩食品有限公司的经理,他是来自北航的高材生,和我们一样当初他也是来南街村调研,…
山东理工大学“足迹footprint”社会实践团走访罗圈村
2019年8月17日,山东理工大学“足迹footprint”社会实践团于太河镇罗圈村开展了学习调研活动。上午7点钟,我队集合出发,于9点到达太河镇罗圈村。团队集合好后,我们拜访了村中的赵书记,对村子的历史和发展进行了…
饮水思源(下)
在这之后队员们对学校的一些节水护水宣传措施进行了了解与学习,并且随机采访了两名同学,他们表示学校在关于节约用水的宣传力度很大,他们平时也会举办一些活动,同学们的参与积极性也很高,他们表示在生活…
游览遗址
今天我们一行人来到了南街村的植物游览园区,参观了这里的植物。我们先是乘坐观光车再一次来到东方红广场,一路上游览了工业园区,居民楼,最后来到植物园。南街村植物园共有两大景区,其中有植物园,还有毗…
饮水思源(中)
接着大家来到学校餐厅,因为要供应几千名学生的一日三餐,餐厅每日的用水量也是不可小觑的。通过对餐厅工作人员访问调查,队员们了解到虽然每天每个窗口都会使用大量水,但是因为学校与餐饮部门的要求,大家…
毛泽东思想下的南街村
今天是我们溯源颍川调研团的第六天,我们溯源颍川调研团决定深入民众,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来侧面了解南街村近年来的发展和南街村人民的感受。我们首先来到了东方红广场,去请东方红广场旁边便利店的工作人员填…
【暑期三下乡】微风细雨 西农脚步依然在
8月2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赴甘肃会宁三下乡调研队深入国家重点扶贫县——会宁县展开调研。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是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一项重大政策,是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
饮水思源(上)
7月13日,为了解郑东新区周边高校节水护水落实情况、学习其它学校节水护水方法,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溯源社会实践队赶赴河南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学习并宣传节水护水知识。上午八时,实践队一行抵…
南街村企业之旅
在调研考察南街村的最后阶段,我们主要观察了解了各个工业企业以及农业的发展,而今天我们主要来了南街村的麦恩食品有限公司。经南街村党委段主任介绍,由麦恩食品有限公司顾总亲自接待我们,在百忙之中抽出…
感受民俗文化,传承迫在眉睫
西北民族大学赴陇南市“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调研小分队于8月9日早上出发,通过走访的方式进一步了解白马山寨舞蹈的现状以及传承情况。小分队全体成员在上午9点抵达白马民俗文化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