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网报南京8月14日电(通讯员 马超),为积极响应中央关于青年大学生要积极深入乡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助力脱贫攻坚。为追寻初心,牢记使命,8月4日至10日,“追寻初心 服务宁德”百校千生闽东行之南京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师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来到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虎贝镇黄家村开展调研活动。队员合影 马超 提供
从福建宁德往西驱车70千米,经过两个多小时山路的颠簸,终于爬上了海拔800多米的黄家村,一路走进村,街道两边晾晒的是柳杉木片,经过敞开的大门,能看到院子里各式的蒸笼,人们低头忙着干活,偶尔抬起头来,看到前来参观的队员们也不惊讶,打个招呼,继续手中的工作。村支书黄春光带领大家参观了蒸笼作坊,各式各样的黄家蒸笼巧夺天工,让人赞不绝口。据了解,黄家蒸笼是黄家村祖传的传统工艺艺术产品,采用柳杉、毛竹、水藤等特殊材料制作而成,有着易熟保温、透气不馊、造型美观、轻便耐用等优点。黄家蒸笼 马超 摄
“黄家蒸笼的制作技艺,看似简单,实则繁难精湛,要凭手工制作出合格的产品绝非易事。”黄书记介绍说,以制作一只内径为25厘米的代表性蒸熟器“饭甄”为例,大体来说,先后要经过盘制腰箍、盘制上下墩、盘制底座(即水座或下包)、盘制笼盖、插板、制底屉等工序,最后才能完成一只完整的蒸笼。而每个环节,又包含着十多道小工序,制作一只原生态的黄家蒸笼,从备料到最后装入底屉完工,需要多达80多道大小工序。一位师傅要花上整工二日,才可制作出一只二斗装(15市斤)的“饭甄”。也正是这复杂的工艺,让黄家蒸笼每一件都成为精美的工艺品。向师生介绍黄家蒸笼 马超 摄老师仔细询问蒸笼细节 马超 摄
“我们要选用的是多年生的杆直、节长、无虫蚀的成竹,按要制作的大小规格截成一定的长度。”在该村的一处厂房内,一个村民正在用刀熟练地将一段竹子破开,他介绍,先要将竹子开片、去青,制成宽几厘米的竹片,然后将竹片放到刨床上进行刨光。“过去,这些都是由人工用刀细细加工的,没有多年的经验和手艺可不行,现在生产技术先进了,有了机床,加工就省力多了。”队员们参观蒸笼工厂 马超 摄
竹片经过机床刨光后,就成为规格一致、薄而柔韧的竹片了,但这些竹片还不能马上就用,还要经过蒸煮、晾晒、风干,去除多余水分,这样做成的蒸笼才能耐久而不变形。用柳杉片制作的流程也与此大同小异。
盘制腰箍也是一道精巧的工艺,其内径的大小决定蒸笼的大小和容积,其上下沿需分别与上下墩对接,吻合紧密是最为关键的。这些腰箍没有用一根钉,而是用藤条等绑定。首先,将竹片或柳杉木条,按规格盘成一圈或两圈,然后在接头处用钻子打上孔洞,再用藤条穿过其中绑定。这些孔洞的个数和排列也是有讲究的,总体说来,有三孔、五孔、七孔,乃至十二孔,不同的孔洞,藤条的绑系方法也不一样,从而显现出多种美观的图案,既实用又起到装饰作用。手工艺人演示制作方法 马超 摄
腰箍制成后,还要盘制上下墩、盘制底座(即水座或下包)等。蒸笼的底屉大多也是用竹子制成的,将竹片按一定形状切削,打孔后,用竹子穿过其中,或用藤条连结起来,然后裁成适合蒸笼规格的圆屉。过去没有机器的时候,这些都是纯手工完成的,现在有了机器,工人只要将一叠的笼屉放在机床中,脚一踩,机床铡刀落下,就裁出一片片圆底来。队员们在专业合作社前合影 马超 摄
盘制笼盖也是一项技术活,将柳杉木条盘成盖头圈后将盖板压入,使之与上墩伸出的突出部紧密吻合。笼盖子则是用薄竹条编制后裁切而成,在传统的手工生产中,不同的编制方式显现出来的花样也有好多种,各有特色。
最后一道工序,是将做好的蒸笼进行晾晒、打磨,去除毛边等,有的还要烙上产品标识,就可以进行成品蒸笼包装了。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864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