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棒棒求生活——山城棒棒军的爬坡上坎之路
八月上旬,四川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重庆棒棒集团小分队走访重庆朝天门、沙坪坝、观音桥等地对重庆“棒棒军”们的生活和工作展开调研。
在重庆,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爬坡上坎,肩上扛着一米长的竹棒,棒子上系着两根青色的尼龙绳,沿街游荡揽活,他们大多来自农村,是重庆街头的临时搬运工,被重庆人民称为“棒棒军”,也成为重庆独有的文化符号。“棒棒军”是重庆挑夫的一种俗称,因为重庆是世界闻名的山城,道路多是坡坡坎坎,部分地方是无法到达交通工具的,即便可以到达交通工具,也需要绕行,所以,便诞生了这一群人力挑夫——“棒棒军”。
“棒棒军”的规模在1990年前后达到顶峰。而在这一时间段,也几乎和重庆的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同步。经济发展、工商业突飞猛进,尤其是小商品批发市场的发展为“棒棒军”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走访过程中,“棒棒军”们多是集中在批发市场、码头等地,重庆的小什字批发市场、朝天门码头等是棒棒活跃的地方。
56岁“老”棒棒军王有贤告诉记者,他来自垫江,在重庆朝天门干棒棒有二十多个年头,主要为来批发的商人挑衣服等小商品,或者为码头抬东西,挑一次几块到十几块不等,活儿好的时候在九、十月,每月可以挣两三千块钱。记者问起这几年生意怎么样,另一名棒棒黄正德笑道:“现在不行了,物流公司啊这些都来抢生意了,收入肯定不如原来了噻,原来屋头农闲的时候上重庆来干棒棒找点“零用钱”还养活了三个娃儿,现在我们当棒棒都是自己找点钱给娃儿减少点负担嘛。”
记者走访朝天门、沙坪坝等地了解到,最高峰时,山城曾经有40万棒棒,码头、农贸市场、重庆的坡坡坎坎都能随时看见他们的身影,只要一嗓子“棒棒儿”,他们便马上放下手中的东西围过来,“棒棒军”们肩挑一两百斤的货物走在雇主后面,雇主在前面“打甩手”(不拿东西),这就是信任,“棒棒军”们有自己的职业道德。记者来到小什字商城,一群棒棒军没有生意在“斗地主”消遣,被磨得发亮的棒棒放在一旁,他们热情的与记者交谈,记者从中了解到,他们大多在周围居民楼租房子,有的是一家人租一套,都在重庆工作,有的则是几个棒棒合租,平摊房租下来四百左右,还是比较方便就是旧了点,他们表示已经很满意了。有些棒棒家里面还做的有庄稼,需要回家插秧子、打谷子,但多的棒棒军已经都在重庆扎根,只有过年回趟家,老家的地都是荒地。记者问及为何干棒棒这一行,张淑华说到:“干棒棒嘛自由得很,农村不忙的时候我们就上重庆来,要打谷子了就回去,不用看老板眼色,我们想干就干,不想干就坐到街上斗地主,还是很安逸了。像去工地、做清洁工的话,我们年龄也不小了,那些老板不要我们,干棒棒没得这些条条款款。”
在观音桥北城天街,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路人,了解到重庆本土人对“棒棒军”还是比较熟悉,很多人都雇过棒棒来帮忙搬家、挑菜、进货等,但近些年来,棒棒越来越少,也实在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有些年轻人在生活中很难看见棒棒,只是通过一些影视作品得以了解,尤其是上世纪家喻户晓的电视剧《山城棒棒军》是许多人最初的记忆,加之前几年由何苦导演的纪录片《最后的棒棒》,让大众对“棒棒军”的现状有更深的了解。
随着交通工具、电商销售的发展以及道路设施的完善,现在这一原始工种正在逐步走向灭绝,渐渐被高速发展的物流所替代,街头也难以看见他们游走招揽生意,只有很繁忙的市场、码头 他们活跃的身影才会出现。收入大幅降低,一天走遍批发市场都没有生意,有的已经转行做清洁,进工地,当然也有喜欢干棒棒的自由而坚守。总之,重庆大街小巷的“棒棒军”越来越少,那挑货前行的背影也寥寥无几,但那负重前行、爬坡越坎、敢于担当、不负重托的“棒棒精神”将永不磨灭!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906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