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践团队:
陕西理工大学“保护大美秦岭 共筑绿色鹮乡”秦巴卫士赴洋县社会实践团
二、实践主题:
“保护大美秦岭 共筑绿色鹮乡”
三、实践时间:
2019年6月29日——-2019年7月15日
四、实践背景:
朱鹮有着鸟中“东方宝石”之称。洁白的羽毛,艳红的头冠和黑色的长嘴,加上细长的双脚,朱鹮历来被日本皇室视为圣鸟。朱鹮受到生存环境恶化、天敌威胁和自身生物学性质的影响而濒危。由于适合朱鹮筑巢的高大乔木遭砍伐,以及适合朱鹮觅食的水田大面积改造为旱田,该物种的生存空间正在不断收缩,另外越来越广泛使用的农药也威胁了它们的安全。直到1981年中国科学家在陕西汉中市洋县发现7只野生朱鹮种群以来,至2014年,中国朱鹮种群数量增至2000多只,其中野外种群数量突破1500多只,朱鹮的分布地域已经从陕西扩大到河南、浙江等地。本次实践活动旨对陕西汉中朱鹮国家自然保护区为核心进行朱鹮栖息地生态环境的调研与考查,通过对洋县朱鹮生态园和秦岭保护区核心区域实地考察、入户走访、政府访谈、科普宣讲等多种形式,开展朱鹮栖息地生态环境保护与调研,形成调研报告、访谈录等,将优秀的保护经验进行更广泛的科普宣传,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朱鹮的保护工作当中来,争当秦岭环保卫士,扩大保护区和朱鹮保护对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五、实践内容:
1. 完成对朱鹮保护区生态调研,掌握朱鹮的数量、种类和分布,并形成详实的记录。
2. 绘制朱鹮保护区的绿地图,通过立体水体图、图片展、保护手册等形式,向当地民众宣传朱鹮保护常识。
3. 在保护区附近村庄开展环境教育课堂。
4. 完成对周边村镇的走访工作,结合生态调研结果形成《朱鹮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调研报告》1 份,并且完成纪录片的摄制工作。项目后期,形成《项目总结报告》、文集和项目纪录片。
5. 深入秦岭保护区核心区域,了解红外相机布设及野生动物监测,体验保护区工作者野外工作的艰辛。增进对保护区动植物的了解,激发队员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队员对大自然的敬畏心,进而促进更多的人关注朱鹮保护。
六、实践结果:
陕西朱鹮保护观察站建立以来,虽然在朱鹮抢救、繁育、 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随着朱鹮拯救事业越来越受到国际国内的高度关注,朱鹮的国际影响也越来越大,国际交流日益增加。
(1)朱鹮生活习性解析:
中等体型,体羽白色,后枕部有长的柳叶形羽冠,额至面颊部皮肤裸露,呈鲜红色;繁殖期时用喙不断啄取从颈部肌肉中分泌的灰色素,涂抹到头部、颈部、上背和两翅羽毛上,使其变成灰黑色。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在附近的溪流、沼泽及稻田内涉水,漫步觅食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兼食昆虫;在高大的树木上休息及夜宿;留鸟,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范围游荡;4-5月开始筑巢,每年繁殖一窝,每窝产卵2-4枚,由双亲孵化及育雏,孵化期约30天,40天离巢,性成熟为3岁,寿命最长的记录为37年。
(2)“吉祥鸟”带来的好运:
37年前,朱鹮因洋县良好的环境拯救保存了世上绝无仅有的这一珍稀物种,洋县也因发现了朱鹮而闻名东亚各国;37年后,洋县因保护朱鹮依然享誉全国。朱鹮保护带给洋县的是“绿水青山”,使洋县坐拥了“金山银山”。援引洋县人民政府2018年6月发布的信息,洋县朱鹮生态有机产品区域品牌价值由2016年的44.5亿元上升到2017年70.57亿元。已经注册包括稻米、黑米酒等产品的“朱鹮牌”商标6大类50余种,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个,陕西省著名商标8个,认证有机生产企业26户、有机产品14大类76种13.2万亩,“洋县朱鹮生态有机品牌”成功跻身中国区域品牌价值百强榜。另外,朱鹮带给当地的生态旅游、服务业和观鸟产业也具有强大的市场潜力。
七、实践心得:
由于适合朱鹮筑巢的高大乔木遭砍伐,以及适合朱鹮觅食的水田大面积改造为旱田,该物种的生存空间正在不断收缩,与此同时,农药的广泛使用更是威到胁了它们的生命安全。但是陕西省的洋县却是朱鹮的栖息地,由此可见,朱鹮是洋县乃至陕西省的“宝贝”。反观我们人类自身,不停的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砍伐树木的行为是可耻的,朱鹮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无穷的,而“绿水青山”就是我们的“金山银山”。
实践活动的时间并不长,这段经历我却铭记在心。只有亲眼见识过,才能体会到大自然的多姿多彩,也只有亲身体验过,才能理解人类对于大自然的损害之深。作为一名生科的学生,研究保护大自然是我们的第一使命,而这次经历对我们的影响将渗透至我们终生,在将来的岗位上更好的发挥光和热!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922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