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开展的第一天,我们有幸邀请到鹤壁国学会副会长郜老师同我们进行深入沟通交流。老师对鹤壁民歌发展历史的一番透彻讲解,解决了团队在调研开展之初的疑惑,使得团队更加明确课题的实践思路,并深刻体悟到民歌的独特魅力与巨大价值。
“鹤壁市区和所辖浚县,古为殷商帝都,武丁,武乙,帝乙,帝辛都于此,卫都于沫(今淇县),赵都中牟(今鹤壁西郊),秦末汉初项羽封司马印为殷王,亦都朝歌(今淇县城),可谓殷王朝歌聚乐舞诗风英华,故赵中牟集三晋歌音精粹,为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隅,人文会粹,堪称歌舞之乡。鹤壁地区民歌源远流长,殷商时期,鹤壁地区为商都畿内之地,经济文化比较发达,《诗经》中的“邶风”“,庸风”,“卫风”即采自鹤壁一带民间。据考古成果显示,曲艺说唱艺术成为鹤壁民歌的“转变”,其兴于唐,盛于宋,历经元,明,清至今。不仅殷商秦汉轶事多为演唱内容,而且此时的鹤壁山区,正是东汉末年红巾军一部黑山军的根据地(今市郊黑山),隋末瓦岗军起火之所(浚县),宋朝名将岳飞的家乡,元末明初罗贯中隐居著作之所在,均为民间歌曲创作提供了素材。加之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兴起,儒家端木赐(即自贡,浚县人)的影响,寺庙林立,更促进了鹤壁地区民歌文化的繁荣。”
“但是很多民歌小调都失传了,特别是我们社会快步从农耕社会过渡到城镇化、工业化,这些民歌小调传承发展的土壤就这样消失了。而很多又没有进入非遗保护项目,这样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东西就没有了,一代人的记忆一代人消失,文化的传承也就会永久的割裂。所以说如何传承是一个大的课题。”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939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