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西安工程大学实践队赴甘肃敦煌开启“丝路新世界·青春中国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
敦煌自古以来是多民族、多文化交融互通之地,被誉为“人类文化运河”、“欧亚大动脉”。西安工程大学赴甘肃敦煌实践队于7.15日抵达敦煌,开启“溯莫高妙笔·循丝路丹青”主题实践活动,以进一步深化当代青年学生对新时代中国形象的认知和理解,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色,探索新时期中国形象再塑造的路径、方向和载体,强化实践育人的成效。
(实践队一行在敦煌火车站合影)
实践队师生一行首先与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部办公室主任马喜武老师进行了初次会面,详细规划了未来几天实践调研安排。随后,在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部办公室马静老师的带领下,依次参观了特级1:1复刻洞窟8个,分别是275窟、249窟、285窟、419窟、276窟、217窟、榆林29窟以及003窟。队员们终于近距离看到了敦煌莫高窟最具代表性的飞天形象,在历史的变迁中,从具有明显西方特点的形象和服饰,逐渐演化为眉清目秀、体态俏丽、翩翩起舞、轻盈飘渺的中国古代飞仙。对于实践队来说,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吐蕃时期艺术精品展也是不容错过的视觉盛宴和调研内容。该展览从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交流这一视角出发,审视在公元七至九世纪处于权力巅峰的吐蕃贵族的物质文化。
(实践队师生与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部马喜武老师交流)
(实践队员在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认真参观)
(实践队员在吐蕃时期艺术精品展海报前合影留念)
7月16日实践队循着多年来世界各地的游人、学者、艺术家们的脚步来到莫高窟。有幸于敦煌研究院对实践活动的支持,队员们以工作人员的身份进入景区并参观了17、25、61、420共4个正常开放洞窟,172号调节洞窟和156、217、220、254共5个很难得有机会参观的特窟。
(实践队员手举工作证与九层塔合影留念)
(资深讲解殷俊老师向队员们展开介绍)
跟随着莫高窟资深讲解员殷俊老师,在他的介绍下,队员们对莫高窟重要历史人物王道士刷新了认知。文人墨客对他“盗卖文物”在历史中的评价参杂了过多个人主观情感,其实其是个功过参半的矛盾人物,历史的严肃性发人深省。
令队员们印象深刻的是盛唐时期217窟,洞窟中保存有全世界最华丽、最完整的藻井样式,其四周有石榴、连珠、莲花卷和鱼鳞纹样。同时,洞窟内还有著名的盛唐原始青绿山水画,将五台山通过艺术手法描绘成一幅可居可游的场景。在李思训真迹早已失传的现今,此画更具非同寻常的意义与重要性。窟内壁画上人物的服装已经出现了V字领、吊带裙、背带裤、条纹裤、小脚裤和透视裙,同时拥有唯一一处古代胡旋舞的记载。来自服装设计专业的实践队员陶田欣、严晶和谢勇都不约而同感叹古人的艺术智慧。不得不提的还有北魏、隋代重修的254窟,其南壁前部西侧绘有萨埵太子本生图。此图最大特点在于构图之巧妙:其凹字形布局,在一幅画中将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十个情节交织在一起。不同内容用同一幅画面表现,为壁画文化中独树一帜的珍贵存在。来自动画专业的实践队员卢珈丽说:“萨埵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和壁画技法,给了我很大的创作启发,恨不能立刻回校开始新的动画创作!”
(217窟:法华经变之化城喻品)
(254窟:摩诃萨埵(duǒ)舍身饲虎)
次日,继续在殷俊老师专业解说下,实践队员们对390窟、427窟、320窟、407窟、428窟、427窟以及55窟的艺术造诣和服饰演变进行了有侧重的学习。作为调研重点的隋唐宋代供养人服饰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在390窟的壁画上见到的款式各异的汉服——襦裙,其或齐腰、或高腰、或齐胸的裙身配上圆领、小圆领、交领、小方领或大方领的上衣,非常优美。在428窟,队员们在北周飞天形象上看到了距今1450多年前的古人化妆技法。在第二幅“萨埵舍身饲虎”壁画中感叹于用来描写风、水、形、声的,独具中国特色的“写意不写形,意到笔不到”的绘画技法。
两日的参观间隙,实践队就地展开“莫高印象”与“敦煌文创”、“一带一路”与“中国符号”的主题问卷调研,中外游客热情接受了队员们的采访。在英文问卷中,外国友人表达了对莫高窟艺术和中国文化的崇敬和喜爱。西安工程大学2015届校友、敦煌研究院工作人员李漠也热情接受了实践队员们的采访,对“中国符号”以及中西方文化融合发展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实践队员对中外游客进行问卷调研并合影留念)
(西安工程大学2015届校友、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部李漠接受实践队员采访)
恋恋不舍地告别莫高窟,实践队一行来到敦煌研究院艺术研究部,采访了从事彩塑研究工作的李林老师和从事壁画研究工作的关晋文老师。在交流中,李林老师说道:“东西方的雕塑艺术差异在于东方‘意在写意,意在笔先’,注重视觉感受的合理性。而西方艺术‘意在写实’,在解剖学的基础上,讲究物理上的合理性。但是,从艺术追求和表达上来说,东西方艺术是殊途同归的。”关晋文老师说:“就中国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价值来说,最突出的就是壁画和雕塑了,因为它的时间跨度大、连贯性强,发展演变脉络清晰,所以在中国的艺术界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实践队员对敦煌研究院艺术研究部两位老师李林和关晋文进行采访)
随后,李林老师带大家参观了他们平时工作的画室、雕塑师。在画室中,实践队员们看到了几百幅复原作品,在雕塑室内,陈列着姿态万千、精致优美的大小佛像上百座。关晋文老师讲介绍到:每一幅临摹的壁画,仅白描稿就有五道工序。一件外出展览的复制作品通常需要好几年才能完成。队员们在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中看到了研究工作人员背后的艰辛,同时也为美术老师们的技艺所震撼。
(实践队参观敦煌研究院艺术研究部画室及雕塑室)
实践队员动画专业研究生卢珈丽说:“这是一个应该被记住的夏天,也是一段应该被长存的记忆,我认识了许多可爱的朋友,一起参观了素有千佛洞之称的敦煌莫高窟、敦煌博物馆以及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一起拜访了敦煌研究院工作的艺术家。在敦煌莫高窟中,我领略各朝代卓越的彩塑技法,欣赏各朝代绘画风格迥异的壁画文物,感知古代艺术家们在民族化的基础上与其他国家艺术之长的融合之意,再将现代人的欣赏眼光与古人的审美情趣在自己脑海中相碰撞出不一样的艺术火花。回顾在敦煌的点点滴滴,我感慨颇多。它留给我的不仅是感动,更多的还有成长,促使我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担当新时代中国文化传播的使命责任,用自己的专业能力更加形象地展示“中国形象”,坚定‘四个自信’!”
据悉,为了更加深入地体会丝路文明和莫高艺术,实践队一行还安排了敦煌博物馆和莫高窟数字展厅的参观学习。目前,相关调研问卷数据已经整理完毕并正在进行分析研究;以莫高窟叙事壁画为题材的动画人物形象和相关周边文创设计也正在进行。
(实践队在莫高窟九层塔前合影留念)
(实践队与敦煌研究院两位老师合影)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948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