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手舞演绎刀耕火种,毛古斯再现洪荒狩猎”。
享有“土家第一村”之誉的双凤村隐于清逸秀丽的山川之中,体现了“自古以来土家村寨散处溪谷、所居必择高峻”的居住特点,而也就是在这个古色古香的村落,调研小队邂逅了一场关于摆手舞和毛古斯的文化宴席。
田水香:四十余载舞蹈人生,摆手舞非遗魂铸心间
“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点入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这是彭施铎在《竹枝词》中对土家族摆手舞的真实写照。摆手舞是土家族人缅怀祖先、追忆民族迁徙的艰辛、再现田园生活的大型舞蹈史诗。
田水香——州级摆手舞传承人。今年52岁的田老师从五岁就开始学习摆手舞,当谈到自己与摆手舞的故事时,她的言语中透露出对回忆的亲切感和对摆手舞的喜爱:“学是因为喜欢,我从小就爱唱爱跳,就是因为这份热爱的心,才能坚持下来。”从小就受到文化熏陶并爱看摆手舞的田老师,遇到比较难的动作,就一个个慢慢模仿,直至精湛到位。对于自己所热爱的摆手舞艺术,她向来是精益求精的,也许正是有这样一份热爱与坚守,田水香老师才能成为州级传承人。
双凤村的摆手舞主要反映了劳作过程,总共为13套动作。在现场,田老师还向大家显示了洒小米、打蚊子、抖虱子等特色动作。她的嘴里一边喊着“咿嗬咿嗬”,身体一边伴随着节奏而晃动,双手洒脱又有律动地摆动着,精气神十足。从小便能歌善舞的田老师,不仅是摆手舞方面的专家,吹木叶、哭嫁歌、山歌等技艺她都样样精通。
如今的田老师,更喜欢将摆手舞融入生活,她每晚都与村民们一起跳摆手舞和广场舞,同时她还积极地进行摆手舞的教学,许多双凤村的媳妇和小孩都是她的徒弟。传承是她的心之所向也是肩上之责。这项伟大的非遗艺术早已成为她生活中的一部分,在她的人生中打下了不可磨灭印记。
田岩华:传承特色毛古斯,追寻远古文化活化石
在这里,实践团也有幸见到了田水香老师的哥哥,同时也是毛古斯舞的州级传承人——田岩华先生。毛古斯表演粗犷豪放、刚劲激昂,它让人们领略到五荒时代的原始艺术之美,更被誉为“远古文化的活化石”。
今年57岁的田岩华先生从上学起就开始学习毛古斯,这一跳就是三四十年,其中没有间断过。田先生从学习起就对毛古斯舞保持着一丝不苟的严谨精神,他表示,毛古斯舞是一项很考验基本功的艺术,面对一些比较难的基本功和动作,他总是能够认真对待。“我爱看又爱问”,田先生是这样总结学习毛古斯舞的自己的,而也因为热爱,所以田先生才能保持着一份艺术的匠心。
田岩华先生的身上存在着一股令人感动的文化自豪精神。“双凤村是摆手舞和毛古斯的发源地。”田先生在采访时略显自豪地谈到。同时,他重点强调到,“我们原生态的毛古斯舞是对以前文化的传承,代表的是一种历史文化。”传承源于热爱,热爱源于民族骄傲和自豪感,田先生身上反映的正是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身上的本真与态度。
而作为毛古斯舞的传承人,田先生也始终不忘自己身上肩负的传承责任。田先生有时也会在村里开设培训班,专门教授村里的小孩毛古斯舞,他表示:“能够真正跳好毛古斯的人没有多少,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他们学习到正宗标准的毛古斯舞。”文化传承之路有时候是孤独的,枯燥、寂寞和担忧时刻伴随传承人左右。若非传承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自内心的热爱,很多传统文化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土家族虽无文字,但毛古斯与摆手舞代代相传不衰,是土家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隐于大山深处,远离闹市的田家兄妹凭借自己的满腔热爱传承着这个古老村落史诗般的文化。传承之路贵在坚持,匠人之心贵在坚韧,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他们也将会继续照亮湘西的文化夜空。
(责任编辑:叶茂琳)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981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