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田野的支撑者”实践小队于7月1日至7月9日在南京集中欠发达地区“三区六片“取样调查了江宁和六合地区,小队从残疾人家庭经济、就业、医疗、基础设施等状况,深度入户了解了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的现状、实际需求和主观幸福度。在与当地政府和基层干部的交流过程中,小队成员们深刻感受到残疾人相关政策的完善和福利的提高大大加快了脱贫攻坚的进程。小队最终愿使社会资源供给与农村残疾人家庭需求得到充分的契合,个性化扶贫更加到位,实实在在提高残疾家庭的生活获得感和幸福指数。
”田野的支撑者”出发前在校图书馆合影 葛菲 摄
康复更加到位
康复是残疾人“再生”的机会,推进精准康复有利于残疾人在身体、精神、社会活动、教育、就业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回归社会。因此,“田野的支撑者”实践小队部分成员探访了南京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和江宁区横溪街道丹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综合性康复中心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小队发现当前的残疾人康复仅处在医疗层面,心理康复、就业康复、教育康复等方面仍处于较空白阶段。
从医疗康复角度来看,专业化的医疗康复需要残疾人家庭投入大量金钱,因此贫困家庭无法承受专业的医疗康复所需的花费。此外,医疗康复对医者的专业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据江宁区横溪街道丹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陈医生反映,推进医疗康复,更多的需要人力资源的投入,而不是资金的投入。这表明当前我国在残疾人康复方面的专业人才稀缺,且难以留住人才。
从心理康复角度来看,帮助残疾人树立正确的自我残障观,有利于残疾人平等地参与社会。据六合区竹镇镇竹墩社区残联负责人反映,当前推进残疾人工作时,还未涉及心理层面,但心理康复正是残疾人极为需要的。
从就业康复角度来看,残疾人就业与地方劳动所紧密联系。据了解,残联与劳动所经常合作开展残疾人就业培训,如基本计算机技能课程、糕点师培训,但残疾人参与率不高。
从教育康复角度来看,残疾人教育与地方教育局密不可分,地方教育局下属特殊教育学校需为残疾人量身制定制定适应性课程,因材施教。同时,教育局与下属特殊教育学校也应加强联系,形成残疾人教育方面的信息共享网络。因此推进残疾人康复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这也是造成精准康复落实落地困难的因素。
除此以外,残疾人主观意愿度、交通便利程度以及相关福利政策宣传落地程度是影响残疾人精准康复的关键因素。如果残疾人本身有出行不便的问题,那么就近的康复中心是他们的首选,因此残疾人居住社区应当配备供残疾人使用的的康复器材。此外,由于部分残疾人对于康复的主观意愿度不高,还存在即便社区配有康复器材,仍不一定能被有效利用的问题。
总体来说,推进残疾人康复乃至精准康复,需要人力、物力等资源的加持,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提高残疾人对康复的主观意愿度以及如何根本上使残疾人康复便民化是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的。正如当前,在残疾人康复方面还需继续拓展心理康复、就业康复、教育康复等层面,采用多元化的手段帮助残疾人全面康复。
残联主任带领团队成员深度入户调研 左云云 摄
扶贫更加精准
解决残疾人相对贫困问题,其关键是帮助贫困残疾人家庭精准脱贫,实现经济小康。小队调研发现多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劳动力人口仅一人,残疾人照顾者大多都处于待业状态,家庭希望可以得到当地社区对残疾人或其家属的就业帮助,如就近工作或从事零散工。目前主要有以下路径,
第一种是残疾人家庭所在街道向残疾人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其中残疾人大学生是重点扶持对象。市残联或区残联与福利企业对接,依照企业需要的残疾人岗位下发到街道。六合区程桥街道残联叶主任表示,自己非常看重残疾人就业问题,通常会立即把拿到的名额分配给适合的残疾人,目前已成功推荐了多位残疾人就业,且市残联不定期召开残疾人招聘会,助力残疾人就业。但在农村推进帮扶残疾人就业政策时,最大的障碍就是残疾人消极的自我残障观,很多残疾人或者残疾人家庭守旧思想严重,过于自卑,不愿意配合政府的工作,还有的残疾人家庭考虑到补贴和费用的问题,宁肯守在家里依靠政府补贴,也不愿意自食其力。
第二种是产业扶持助残扶贫。小队深入走访了以“合作社+基地+残疾人”为核心的江宁区汤山街道阜庄社区石地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残疾人扶贫基地,基地流转土地150多亩,因地制宜,以点带面,以实现将残疾人就业资源合理分配和最大化利用为目标。针对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无就业渠道、无资金、无技术的困难,基地以直接安置残疾人的方式或利用辐射作用充分带动残疾人家庭在基地劳动就业,提供信息咨询、农资品种、技术培训等帮助,在服务环节上做到“零利润”,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在残疾人劳务费清算上,不以销售成果为标准退货或降价,并保证在一个月内付清。同时利用好农产品电商平台的发展,解决好启动资金“入门难”的问题,这使得残疾人家庭的收入更大幅度地增加。目前基地已经安置了残疾人29名,辐射录用了28户残疾人家庭在基地劳动就业,家庭收入在辐射前后平均提高了将近8000元。一位经政府帮助在残疾人扶贫基地工作的爷爷表示,虽然自己身体有缺陷,但通过基地的工作能自力更生,精神上也更加积极向上,爷爷对政府的帮助表示感激。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推进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实现扶贫解困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实现产业扶持助残扶贫,从根本上打赢农村残疾人家庭精准扶贫攻坚战。
第三种,开发残疾人特殊人力资源,鼓励残疾人创业。据了解,南京现已拥有残疾人创客空间运营扶持项目,鼓励残疾人创业。小队调研时发现了一位自主创业的王先生,王先生经营一家渔具店,在创业期初,他曾经通过政府获得过3000元自主创业补助。
第四种,教育改变残疾人的命运。据调查各级残联资助和奖励接受中、高等教育的残疾学生,为残疾人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条件。教育扶持虽“曲线救国”,但可以帮助残疾人改变自身命运、成就人生梦想。最后,残疾人就业和企业岗位是一种双向选择,而残疾人就业、创业人数占总残疾人数基数较小,残疾人不符合工作岗位用人要求和残疾人自身不愿就业是推进残疾人自立自强、享有经济自由的掣肘因素。
残联主任带领团队成员深度入户调研 左云云 摄
照护更加多元
当前照料护理残疾人的方式主要有居家模式与托养模式,托养模式下的路径有残疾人之家和养老院。小队对江宁区周岗镇君子残疾人之家进行了实地走访,经过调研发现,君子残疾人之家的老师们会依据学员的天赋授予不同的手工课程,且时常开展特色活动,如周末歌舞表演、与高校合作的志愿活动、社会各界爱心机构的特色课程等。这使得残疾人之家的残疾人可拥有更多与外界交流的机会,有利于树立正确的自我残障观,使心灵纯净的孩子们在残疾人之家收获简单的幸福。与托养相比,居家模式下家庭的支出远小于托养所需费用,但托养模式可省去人力和时间成本,因此有一定经济能力又希望改善残疾人环境的家庭可以选择托养模式。
据了解,多个社区已经开展了残疾人居家安养服务,如生活照料、心理疏导、保洁等服务,为残疾人家庭生活提供了诸多帮助。此外,居家模式下的残疾人能得到更加贴心的照料护理,且家人陪伴为残疾人的生活增添了温暖。因此,家庭难以负担托养费用或更希望家人照料护理的残疾人家庭可以选择居家模式。
附:程桥街道的案例分析
小队深入走访南京市六合区程桥街道,了解基层干部对于农村残疾人家庭的精准扶贫工作。街道扶贫办非常重视农村贫困户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每个贫困户挂钩一个领导,采用一对一帮扶的方式,实现个性化扶贫。而针对有特殊需求的贫困残疾人家庭,街道实施了一户一档的政策,为每个贫困残疾人家庭建立档案。该街道宣传委员还向团队成员们展示了自己手机中的线上阳光扶贫APP,每个领导通过这个应用软件为贫困家庭录入个人和家庭信息、建立档案。另外,在政策宣传方面,社区安排专门的网格员定点入户宣传,帮助残疾人家庭了解相关的福利政策,促使相关福利政策落实落地。通过调查员每个季度的走访调查,街道实时更新档案,了解贫困残疾人家庭的现实需求与困境,以便更有效地对这些家庭,尤其是这些家庭中的残疾人提供补助和脱贫路径。
在今年,程桥街道重点为残疾人免费改造危房,结合残疾人身体情况和使用需求,对残疾人住房进行无障碍改造,让危房改造更具科学统筹性和人文温度。他们还为残疾人适配了智能产品,如坐便椅、洗澡椅、辅助手指发力的工具等,促进残疾人功能代偿对残疾人的辅助。与此同时,他们也开启了“社工讲好故事”栏目,并与报社、网站、宣传办等相关机构进行对接,对积极向上、通过自身努力改善生活境况的残疾人的感人事迹进行报道,向社会传递正能量,以此来鼓励残疾人走出心理阴影、走出困境,乐观地面对人生,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奋斗在残疾人事业第一线的基层干部的残联叶主任表示,自己也是肢体残疾人,所以对残疾人的生活感同身受,身处在这样的职务上,很想要帮助残疾人找到人生的方向和出路。“在其位,谋其政,这就是我秉持的工作原则和工作信念!”
“田野的支撑者”实践小队与相关部门负责人会见 左云云 摄
农村残疾人家庭一直是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重点,如何更好地满足农村残疾人家庭的需求和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最终使农村残疾人的康复更加到位,扶贫更加精准,保障更加多元,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田野的支撑者”实践小队对农村残疾人家庭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并将对农村残疾人家庭这一群体持续关注。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984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