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优秀传统文化先后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涵及其历史与现实的重大价值。为更好的了解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技艺的认识,滁州学院学子积极响应团中央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8月1日,滁州学院时间探究小队六名成员赶赴泾县宣纸厂,了解了传统宣纸制作工艺和历史文化,领略到传统手工工艺的魅力。
实践小队来到泾县宣纸厂当地热心居民摄
蓝天白云下,开启实践之路
在六七个小时的车程结束后,我们来到宣城泾县这个书香四溢,山色秀丽,水波明亮的地方。宣纸是中国特有的手工艺品,其质地柔软绵韧白如雪,保存良久不腐蛀,享有“千年寿纸”的美誉。在《宣纸说》一文中这样说道:“泾县古属宣州,产纸甲于全国,世谓之宣纸。近自国内,远至东瀛,无不珍视,以为书画佳品。”来到中国宣纸之乡的泾县,每行数十步,便可见大小的宣纸作坊。在感叹宣纸在这里随处可见的同时,也为传统工艺品受大众欢迎的现状感到欣喜。
一道道工序,揭开传统工艺的面纱
实践探究小队来到大型宣纸厂内,参观了古法宣纸的制作过程。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制作过程极其复杂,每一道工艺的要求都很严格。首先是选料和打浆,取泾县当地山上的青檀树和沙田稻草为原料,将它们捣碎后蒸熟,晾晒;碾碎,捶打,再剪碎,漂洗;之后浸泡发酵。
其次传统的手工捞纸和压纸,用特制的筛网从纸浆中捞出,纸张的厚薄全凭捞纸工人的实践经验,匠人们都说宣纸的捞纸工艺是纸厂的“绝活”,这也是目前机械无法替代的纯手工工艺;在捞纸之后进行压纸。
手工捞纸车间的工匠正在捞纸 安徽青年网通讯员 陈宇轲摄
而后便是晒纸,风干后,将纸贴在炭火石壁上烘干。烘干室的温度达到60多度,小队成员在烘干室里不到五分钟便热的忍受不住了,而晒纸的师傅们早就汗流浃背,但他们不放慢晒纸的脚步;最后烘干后的宣纸经过检验合格后,便可裁剪包装出售了。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感悟文化的魅力
在参观古法制作宣纸之后,小队成员这样感慨道:“现在的宣纸厂大多都是机械化与纯手工相结合的经营模式,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愈来愈多的需求量,另一方面传统的手工艺生产效益低、劳动强度大使造纸厂纷纷使用现代工艺代替大部分古法造纸术。”我们也越来越能明白,传统工艺在现代面临的压力。传统工艺要满足人们的需求和要求,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社会的发展,也要有新的一代青年继承和发扬传统工艺。
现在的泾县,依旧是一个青瓦白墙的古色小镇。没有工业的污染,没有利益的诱惑,这里的宣纸匠人们始终坚持着最初的技艺作法,保留着精湛的手工技艺。每一次重复的动作背后,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敬;每一张完成的宣纸背后,都是历史的烙印和文化的传承。这也让我们想起,中国的造纸术比西方早了1045年,我们不禁感叹古人的经验和智慧。再仔细一想,人生或许也正如这一片白纸一般,只有经历过百般考验,方能成才。正如中国人所说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小队成员参观手工捞纸车间 中国大学生在线网通讯员 李强摄
通过这一次的亲身实践探究,小队的成员深切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奥妙与魅力,更感受到了手工匠人对于传统工艺的虔诚,对每一道工艺的精益求精。在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的碰撞中发现,传统文化是随着时代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它虽与现代工艺融合,却仍有着自己独特的一股力量,吸引着当代青年人不断去深入认识它了解它,也仿佛拥有自己的一股风,在当代青年之间传承着发扬着。对小队的成员来说,这短短几天的社会实践只是浅尝辄止,还有很多传统手工艺需要当代青年去探索,但这种工匠精神足以在心中扎根成为当代青年与传统文化并肩前进的不竭动力。(通讯员 陈宇轲)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003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