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倡导社会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形成崇尚环保文明的社会氛围,2019年7月20日至26日赴通榆(万平)沙地修复示范区开展“青春报国情,美丽中国行——庆祖国70周年华诞”环保科普行活动,旨在祖国70周年之时发挥大学生群体的力量和智慧,共同履行环保责任,传承一份对生命、对环境、对祖国的爱,让美丽中国这一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科尔沁沙地(吉林)生态示范区成立于2000年,是第一个民间环保生态示范区。位于吉林省通榆县(国家级贫困县)与内蒙接壤,是科尔沁沙地边缘流动沙丘的典型代表,气候干燥、土地贫瘠、风沙肆虐。治理区周边农民以种地和放牧为主,扩大耕地和散生牛羊正在使仅存的很小面积草场受到侵蚀。示范区旨在恢复科尔沁沙地退化的生态环境,重建生物多样化的动植物生存环境,阻止荒漠化对草原、农田的侵袭,创造人与动植物的和谐生存空间。
队员们对万平老师的事迹深表敬意,为了向万平老师沟通学习,为了详细了解示范区的恢复过程,东北师范大学的八名学子组成小队赴示范区进行了7天的学习交流并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一、荒漠上的生命故事
1、初见
2019年7月21日下午东北师范大学常春藤科尔沁小队八名志愿者到达示范区,与示范区负责人万平老师进行见面。简单的自我介绍后,万平老师开始向同学们讲述了他选择这样一个地方开展了二十年治沙工作的原因:因为感恩这里的乡亲和土地(万平老师当年在这里当知青);因为爱国,为祖国的荒漠恢复尽力。
2、体验
队员们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一起为示范区里的树木修剪树枝、在示范区徒步、观看示范区早期情况的视频等活动,对示范区里的科尔沁荒漠的早期样貌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3、深入
22日下午,万平老师向队员们讲他的治沙历程。短短三个小时无法概括万平老师二十年的治沙经历,但是队员们仍然受到了极大的震撼,震撼于万平老师的精神,也震撼于万平老师的工作成果。
二、荒漠上的自然课堂
为了传递绿色环保意识,使每一个人参与到建设美丽中国行动中去。队员们与当地小学一同策划举办了此次的自然课堂亲子活动,使贫困地区的学生从小树立起环保意识。尤其是针对当地的主要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令同学们增强意识,从我做起。
本次参与自然课堂的成员主要是来自通榆县实验小学的学生和家长,队员们担任志愿老师,给同学们上了一节妙趣横生的亲子课堂。。
自然课堂由主持人宣布开始,简单介绍本次的授课团队,让学生和家长们对主讲队员有一个简单的了解,为后续课堂顺利进行打下良好基础。一位队员宣读本次自然课堂的纪律。因为此次课堂地点和形式的特殊性,队员们课堂纪律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课是万平老师对小朋友们进行环境保护和爱国教育小演讲,同学们都听得津津有味。第二课主要讲授关于土地荒漠化的知识。土地荒漠化对于在这片土地上长大的同学们来说是最平常的事,但却并不了解土地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和危害,经过教学,使同学们对土地荒漠化有更深的认识,做出行动。
第三课是有关垃圾分类的内容。志愿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同学们详细讲解了进行垃圾分类的原因和国家现在主要的垃圾分类方法标准。为了检验教学成果,队员们当场把同学们分成了四组,让每一个小组轮流进行垃圾分类的小游戏比赛,结果看来教学成果显著。
最后一课是手工课。队员们引导同学们自己动手操作,做树叶拓片纪念品和画沙画。通过两个简单的手工,旨在告诉同学们:我们要爱护环境,为防治荒漠化尽力,不要让身边环境变得和沙画中一样毫无生机。这次环保课堂让同学们掌握了土地荒漠化、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通过理论和实践课程相结合的方式让同学们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趣味性。
三、荒漠上的乡村调查
活动的最后一项工作——走访调查。为了解当地村民的生活情况,乡村建设情况,队员们就进村民家中,进行入户问卷调查。
根据当地村庄规划编制,开展村民入户调查,详细了解村民经济情况、土地利用状况、村庄环境、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建设现状以及村民对配套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的意愿和诉求,为规划编制提供基础支撑。队员们与村民们热情交流,了解他们生活的基本情况和他们对现状的想法。
四、实践总结
本次暑期实践活动已接近尾声。在短短的7天之内接触到了许多平凡却乐于奉献的了不起的人,万平老师、李庆禄老师、通榆县环境保护志愿者协会的老师们,他们用20年的不懈坚持,获得了今年的第二届中国生态文明奖;遇到了许多朴实热情的人,新合屯的每一位村民用他们的行动,一直支持万平老师的治沙工程。这些人使得本次实践活动充满了意义。
通过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学习到了万平老师身上爱国、执着的精神和坚持生态环保的理念,也用环保课堂的方式对当地小学生进行了环保知识的教育,对当地村民土地利用情况进行了基本的调查,同时增强了自身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担当,为美丽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046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